https://e-info.org.tw/node/21560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49e7b420f6-EMAIL_CAMPAIGN_2018_11_16_02_18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49e7b420f6-84956681
大象便便透露壓力值 研究:溫柔以待,與象共存才有希望!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賴慧玲 審校
隨著人類擾動壓縮棲地,大象與人類的接觸也日趨頻繁,有時甚至引爆緊張的人象衝突。瀕危的大象要如何在人為開發的環境裡生存?人類在面對如此巨大的動物,會感到緊張壓迫,大象也是一樣嗎?當與人類發生負面衝突時,大象又會如何反應?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人員評估了南印度西高止山(Western Ghats)上的亞洲象對壓力的生理反應,研究成果憂喜參半。好消息是,大象看起來能夠適應人類改造過的農園環境,壞消息是當大象遭到村民憤怒驅趕時,會感到極度焦慮,成為主要壓力來源。
外媒《MONGABAY》報導,雖然過去研究者已探討過野生亞洲象所面臨的壓力程度,但這是第一次將研究焦點放在亞洲象被人類激烈驅趕時的反應。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須達.維加喀什南(Sreedhar Vijayakrishnan)是班加羅爾城(Bengaluru,為印度卡纳塔克邦首府)國家高等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的博士生,他表示:「雖然大象能適應被人類改造的環境,但研究顯示,被人類驅趕的負面互動經驗,可能是這些動物的主要壓力來源。」
便便訊息多 用賀爾蒙濃度測量象群的壓力反應
維加喀什南表示,研究者不一定能直接監控大象處理壓力的行為模式,同時,有些動物遇到人類的反應非常幽微,不容易被察覺。因此,他的團隊選擇測量大象糞便中的糖化皮質類固醇(glucocorticoids)濃度,這是一種動物感受到壓力時就會釋放的類固醇賀爾蒙。這個研究方法不僅不具侵入性,而且「糞便裡的糖化皮質類固醇代謝濃度是很可靠的壓力指標,已被運用在多種動物的研究之中。」維加喀什南解釋。
研究團隊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4月之間,在全球第二大亞洲象族群的棲地──阿奈馬萊丘陵區(Anamalai Hills)蒐集了69隻大象的糞便樣本,分別來自大型象群、小型象群以及獨自活動的個體。這裡的大象生活在兩種相鄰的棲地之間:一個是常綠、干擾程度較低的法札丘森林保護區(Vazhachal Reserve Forest);另一個則是由茶園、咖啡園、荳蔻園和零碎的小森林所組成的瓦爾巴賴高原(Valparai)。
每年有多達100隻的大象在瓦爾巴賴高原出沒。有時牠們穿過農園會遭到村民驅趕,「包括牽引機、卡車或其他轟隆作響的車輛,還有鳴笛,和其他能製造噪音的器具,或者是爆竹。」其中車輛和鳴笛是瓦爾巴賴最常見的驅趕方式。
研究團隊比較了大象受到驅趕前後的糖化皮質類固醇濃度,以瞭解大象對這類激烈衝突的反應狀態。
地景改變時間長 西高止山亞洲象漸適應「人為的自然」
他們發現一些令人振奮的結果:在沒有直接與人類發生衝突 (例如被車輛驅趕)的情況下,大象的壓力程度維持一般水準,和居住在未受人類干擾的森林保護區裡差不多。
維加喀什南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象已經適應了人類改造的環境,「瓦爾巴賴的大象在人類地景裡棲息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他說,人類在這一帶耕種的歷史,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事實上,有一些個體甚至就出生在這些農園裡。」
研究人象衝突數十年的印度科學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教授拉曼.舒庫馬(Raman Sukumar)認為,這個有趣的研究顯示了「大象是能夠適應人類的一個物種,只要沒有受到直接的威脅和騷擾,牠們可以生存於人類改造過的棲地。」
「這給了我們人象和平共存的一線希望,即使共存的程度有限,我們仍然可以對這些了不起的生命有所貢獻。」
華盛頓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火神慈善事業(Vulcan Philanthropy)」野生動物研究員,凱瑟琳.古布須(Kathleen Gobush)是研究非洲象生理壓力反應的專家。她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印度的大象或許在生理上能適應較不理想的生活狀態,例如缺乏大型森林保護區的環境。」
她指出,亞洲象對壓力的生理反應會隨年齡而有顯著的差異,就跟非洲象一樣,而不同性別對壓力的反應也不一樣。她在非洲象身上觀察到,成年大象體內的壓力賀爾蒙濃度最高,公象也比母象來得高。
「重要的後續研究方向,可以是各種程度的人造地景中,母亞洲象的繁殖成功率。」古布須教授建議。
警訊:侵略性的管理方式會讓大象壓力飆高
另一方面,這項研究也有壞消息。在受到人類激烈的驅趕行為之後,大象的壓力程度會急遽上升,其中又以幼象和亞成象的增加幅度最大,糖化皮質類固醇的濃度分別提高了106%和55%,而成象僅上升了24%。
維加喀什南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成象對壓力的經驗比較豐富。他認為,年輕的大象或許正在學習如何應對這些負面狀況,以適應環境的變動。
不過維加喀什南提醒,如果激烈驅趕的高壓情境一直持續,會讓大象處於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的狀態,打亂免疫、消化和生殖系統的正常運作,進而威脅到象的健康與存活。
因此他呼籲,應避免長時間的驅趕行為,並強調「任何具侵略性的管理方式,例如驅趕、異地野放和捕捉,都應該將動物的行為和生理狀態納入考量。」
「更積極的做法包括:不鼓勵居民驅趕大象、盡可能減少人為干擾,讓大象可以自由的移動。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減輕大象生活在變動地景中的壓力。」
「這項研究仍持續進行中,」維加喀什南也提醒,這項研究的時間尺度只有六個月,但大象是相當長壽的物種,因此需要更長時間的監測研究。「我們也試著擴及不同的棲地類型和土地利用型態,以了解這些差異對壓力賀爾蒙濃度的影響。」
參考資料
- Mongabay(2018年7月9日),Elephants can adapt to human habitation, but sirens stress them 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