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058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653b346494-16101910_19_201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653b346494-84956681
熱帶台灣哪來的溫帶農業?楊國禎:山林血肉換來的
作者:楊國禎(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台灣島是菲律賓海板塊由東南往西北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因為擠壓的造山運動而浮出水面,兩百多萬年來的快速隆起形成高約4,000公尺的高山島,擠壓與斷裂使中央山脈與雪山-玉山山脈這兩主要的山脈間形成縱貫全島的大裂縫。這大裂縫地形由宜蘭的蘭陽溪經思源埡口,沿大甲溪上游到梨山,向南經大肚溪上游(北港、南港溪)至霧社,一路沿濁水溪的北主流、南支流的郡大溪南下,再越八通關,順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接潮州斷層到屏東的枋寮。
擠壓隆昇的地震不斷,加上颱風豪雨頻繁,使得這地質年輕、經過擠壓而破碎化高山島的土石流,在這縱貫全島的大裂縫上堆積出厚層的土石堆積層。這中海拔縱貫全島的大裂縫厚層的土石堆積層成了熱帶邊緣的台灣延續、發展所謂溫帶高山農業的富庶之地,由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開發武陵農場、福壽山農場與清境農場等所謂的台灣三大高山農場開始,形成蘭陽溪經環山到梨山、華岡,一路到霧社為止的綿延農業開墾帶。
台灣海拔約1,500~2,500公尺間的中海拔山區,是低海拔闊葉林轉變成高海拔針葉林的生態轉變帶,主要形成針闊葉混生林,是台灣雨量最大的恆常雲霧帶,生長著眾多冰河期孓遺的樹種,如紅檜、台灣扁柏、台灣杉等等東亞最高大、最巨大的樹種所組成的檜木林,以及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複雜的常綠闊葉林,保護著這一片經常因地震颱風豪雨而易崩塌的土地。
但過去一百年的伐木與開墾,起先是溫帶水果的蘋果、梨子與水蜜桃,接著是夏天的高冷蔬菜,到近期蔓延的高山茶,幾乎將這一層保護帶全面撕毀,以及隨之而來的都會造鎮,更加重土地的負荷與崩壞。
就以由霧社到大梨山地區長達54公里橫貫此區的道路,原來稱為力行產業道路,現在已經改為投89為例,目前被冠上「惡路」的名號。沿路西邊的北港溪上游,因為崩塌堆積泥砂,河谷已經上升數十公尺,冬天俯視好像超寬大的高速公路。在最高點的華岡,整個山頭幾乎都開發成種植溫帶蔬菜的高冷蔬菜區。
華岡的東邊是發源自高海拔合歡山區的合歡溪,與西邊的北港溪海拔落差將近1,000公尺,北港溪於投89由梨山方向算起里程14.5km附近的源頭,在10年內的向東向源侵蝕,已經挖出一大片的崩塌地,崩塌已經直達山頂,很多滑落崩移的土地也還在做幾乎沒有水土保持的蔬菜耕作。這片崩塌地與合歡溪的直線距離不到500公尺,水由泥沙堆積的山壁中源源冒出,挖出泥沙。這整片不是由岩盤組成,是由泥沙堆積起來的富饒農耕區,河川襲奪在華岡這片鬆軟的假山頭快速地進行。
地滑現象在這地區以百公頃為單位在迅速擴大,2013年《看見台灣》這部記錄影片的揭露,不僅沒有抑止崩壞的惡化,卻可能更促使「溫帶想像」的清境成為都會造鎮的實現。
災難正快速地在台灣的這片山區蔓延。目前發展自溫帶、平原與草原等環境相對單純的人類工商、科技與都會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體系,在共通性、統一性、一致性為基礎的運作基礎與模式下,現在已經在快速地摧毀了熱帶、山地與森林為主體,具有龐雜生物多樣性與在地性的維生生態體系。希望台灣過去發展過程與環境的互動經驗與教訓,能讓全民與政府覺醒,應該廢棄高山農業的發展,回歸土地、環境、生態保育的生活方式,由完全的溫帶轉向熱帶農業才是台灣島永續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