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056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653b346494-16101910_19_201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653b346494-84956681
瀕危南露脊鯨育兒難 產後狂瘦更易淪暖化受害者
本報2016年10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南露脊鯨(Eubalaena australis)因受到人類捕撈和氣候變遷的雙重夾擊,瀕臨滅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默多克大學研究人員合作,使用無人機測量大澳洲灣南露脊鯨的身形尺寸、監控牠們繁殖育幼期間的體重變化,且每年追蹤紀錄。
「瘦了」43公分 南露脊鯨產後恢復大不易
WWF澳洲分會鯨魚研究員強生(Chris Johnson)說,南露脊鯨從覓食地南澳海灣之首遷徙數千公里到大澳洲灣產子,在此停留三個月育幼後,再回到南極。
今年紀錄的結果顯示,南露脊鯨產後育幼期間,體型兩個月內縮水多達43公分。
強生指出,母鯨會四個月不吃東西,僅依靠體內的脂肪生存。他們觀察一頭名為史庫德(Scooter)的母鯨,7月3日時腹部寬2.85公尺,兩個月後只剩下2.42公尺。
另一頭母鯨貝拉(Bella)同一時間瘦了31公分,而牠的寶寶則從5.84公尺長長到7.67公尺。
養育幼鯨很辛苦 三至四年才生產一次
強生說,如此劇烈的減重讓母鯨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威脅,「包括被海洋垃圾纏繞、被石油和天然氣探勘干擾,海洋暖化也會減少牠們在南極的食物來源。這就是這個研究如此重要的原因。當鯨族群狀況改變,可能是人類活動影響造成。養育幼鯨已經非常辛苦,更別說還要應付人類帶來的壓力。」
澳洲默多克大學研究人員克里斯汀森(Fredrik Christiansen)說,因為母鯨一次生產變瘦太多,牠們每三到四年才能生一胎。
「母鯨來到大澳洲灣時還有足夠的體脂肪,全身都很寬,離開時身形卻像蝌蚪。頭部仍然很壯,但身體其他地方卻很瘦,甚至可看到脊椎骨突起。」克里斯汀森說,「我們對鯨的認識仍然不足。我的長期目標是瞭解人類活動如何影響鯨的行為和健康狀況,包括致死和亞致死的效應,最終瞭解如何復育鯨群。」
WWF現正在為這個研究進行募款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