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販賣懷疑的人》誰在掩蓋氣候變遷真相?


http://e-info.org.tw/node/200207

《販賣懷疑的人》誰在掩蓋氣候變遷真相?


建立於 2016/10/02
作者:娜歐蜜.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 艾瑞克.康威(Erik M. Conway)

科學家藉由高空溫度變化,判斷氣候變遷是否為人為所導致。圖片來源:pixabay。圖片授權:CC0。
班傑明.桑德(Benjamin Santer)是那種你無法想像有人想攻擊他的人,整個人看起來就是平平凡凡,身高和體格都很普通,脾氣不慍不火,政治上也沒有特別傾向。而且,他這個人也很低調,講話輕聲細語,不愛出風頭;他在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辦公室面積不大,幾乎沒什麼裝潢,可能還會誤以為是個會計的辦公室。他如果混在一屋子的人裡面,你恐怕根本不會注意到他。
然而,桑德非但不是個會計,而且世界對他可是注意得很。
他是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曾獲1998年麥克阿瑟「天才獎」,也從雇主─(即美國能源部)手中獲頒眾多獎項和榮譽,原因在於:在證明人類造成全球暖化這件事上,他的研究如果說是第二、恐怕沒人能說是第一。從1980年代中期的研究所論文開始,他一直努力探索著地球氣候究竟如何運作,以及我們能否論定人類活動正在改變氣候。而他已經指出,這項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桑德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氣候模型分析及交叉比對計劃」(Model Diagnosis and Intercomparison Project)的大氣科學家,這是一項大型跨國計劃,儲存來自世界各地的氣候模型結果,再將結果交給其他研究人員,進行模型之間以及與現實資料間的比較。過去的二十年間,桑德等人已經證明地球#確實&在變暖,而且你大概也已經想到,溫室氣體排放正是起因。
桑德的工作稱為「氣候指紋辨識」(fingerprinting),如果是自然形成的氣候變化,所留下的變化軌跡會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變化不同,而桑德就是要找出這些「氣候指紋」。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關於大氣中的兩個分層:其一是對流層(troposphere),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那層暖空氣;其二則是平流層(stratosphere,又譯「同溫層」),位於對流層上方,較薄、也較冷。物理學告訴我們,如果太陽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如同某些懷疑論者所堅稱)那麼因為外太空傳到地球的熱不可能只穿過其中一層,因此理論上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溫度應該都會上升。然而,如果暖化的原因是地表所排放、而大多被困在低層大氣的溫室氣體所造成,理論上就只會看到對流層的溫度上升,但平流層的溫度卻是下降。
桑德等人已經證明,對流層溫度確實正在上升、而平流層溫度則正在下降。因為這兩個大氣層的邊界有部分的定義來自溫度差異,而這個邊界其實正向上移動。換句話說,大氣層的整體結構正在改變。如果太陽是元凶,這些結果是說不通的,由此可見現在的氣候變遷並非大自然所致。
對流層和平流層的不同,在美國麻州等等各州控訴環保署(Massachusetts et al. v. the EPA)的案例中,成了最高法院聽證會的內容之一,當時共有12州聯合控告聯邦政府未能依〈空氣清淨法〉(Clean Air Act)將二氧化碳列為污染物。法官安東寧.斯卡利亞(Antonin Scalia)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該法並未要求環保署採取任何行動;只不過,這位大法官似乎對科學不太在行,在某處要講對流層的時候,就講成了平流層。代表麻州的一位律師回應:「法官大人。不是平流層,而是對流層。」而這位法官回答:「對流層,隨便。我說過了,我不是科學家,所以我才不想管什麼全球暖化。」
然而,不管想或不想,全球暖化都是人人躲不掉的事,但有些人長期以來卻一直抗拒著這個結論。事實上,有些人除了攻擊這項消息本身,就連信差也不放過。早從有科學家首次提出氣候開始暖化(而人類活動可能是元凶)的證據之後,就一直有人質疑這些資料、懷疑這些證據,還對那些收集和解釋資料證據的科學家發動攻擊。而招致炮火最猛烈、也最不公平的,就是班傑明.桑德。
「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是全球氣候問題的權威,是為回應早期有人提出全球暖化的預警,由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於1988年成立。長期以來,科學家早已得知燃燒化石燃料會增加溫室氣體、可能導致氣候變遷(早在1965年,他們就曾向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報告)但多數人覺得變化應該還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一直要到1980年代,科學家才開始憂心忡忡,覺得這個未來似乎迫在眉睫,也開始有少數人大膽認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其實已經開始。IPCC正為此而成立,要評估各種證據,並考量如果這些少數人是對的,將會有什麼影響。
一九九五年,IPCC宣布人類對於氣候的影響已經「清楚可見」。這不再只是少數人的看法,在一九九五年,IPCC的規模已經擴大,廣納全球數百名氣候科學家。然而,究竟他們是怎麼知道氣候正發生變化?又怎麼知道這是我們引起的?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都在IPCC所發布的第二份評估報告《氣候變遷一九九五:氣候變遷的科學》(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裡。該報告的第八章「探測氣候變遷及其成因」,就敘述了全球暖化確實由溫室氣體引起的證據。而作者就是班傑明.桑德。
桑德的學術資歷無可挑剔,過去從未有任何不良紀錄、就連光是嫌疑都沒有。但這時候,卻忽然出現一群與華盛頓特區某智庫相關的科學家,指控他篡改報告、誇大結果。這批人撰寫許多報告,指控桑德有「科學清洗」(scientific cleansing)的行徑,也就是刪除了不同意的意見。他們用如「溫室論戰方興未艾」、「文件遭到篡改」等報告名稱,發表在像是《能源日報》(Energy Daily)和《投資人財經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之類的地方。這些人還寫信給國會議員、能源部官員,以及科學期刊的編輯,將這些指控喊得震天價響,另外也向能源部的熟人施壓,要讓桑德捲鋪蓋走人。其中最為人所知、也宣傳最力的是發表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專欄,指控桑德修改了報告,「欺騙決策當局和大眾」。桑德確實對報告有所修改,但可不是為了要欺騙任何人,而只是要回應科學家的同儕審查意見。
每篇科學論文和報告,都有「同儕審查」這個步驟,要通過其他專家的嚴格檢視。作者必須認真參考審查意見,修改專家所找出的任何錯誤之處。這正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倫理:除非通過同儕審查,否則任何主張都不足為信,甚至連視為可信的可能性都沒有。
同儕審查也有助於作者將更清晰地呈現論點,而且IPCC的同儕審查更是格外完整而嚴謹,除了有科學專家參與,更引進參與國政府的代表,除了確保能糾舉、修正所有事實錯誤,同時也能詳盡記錄並支持所有判斷及詮釋,並有機會聆聽所有利益相關各方的聲音。審查意見提出後,作者就必須根據意見修改研究報告,或是解釋為何某些意見與研究無關、無效或是有誤。桑德做的就是如此而已,所有的修改都是為了回應同儕審查的意見,他做的是IPCC規定他做的事,是科學規範本來就要求他做的事。換句話說,他是因為「做了個好科學家」而招致攻擊。
桑德寫了一封信給《華爾街日報》的編輯,試圖為自己辯護,而且這封信還有29位報告共同作者的連署;這些人都是知名的科學家,其中還包括美國全球變遷研究計劃(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的主持人。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也發表一封致桑德的公開信,肯定這些指控全是空穴來風。另外,IPCC的創立人暨主席伯特.布林(Bert Bolin)也親自致信《華爾街日報》證明桑德的說法,他指出這些漫天飛舞的指控毫無任何證據,提出指控的人士也從未連繫他或任何IPCC人員,更遑論是請負責該報告審查的科學家來查核事實。他寫道,只要這些人「肯花點時間瞭解IPCC的程序規範」,就會發現整件事情沒有違反任何規則、沒有打破任何程序、更沒有發生任何不當事件。正如後來的評論所指出,當時沒有任何IPCC成員國對這些批評提出附議。
然而,不論是桑德或是布林的信件,《華爾街日報》都只是部分刊出,卻在兩週後又給了原來的控訴者一次抹黑毀謗的機會,用一整封信的篇幅,宣稱IPCC的報告已「因政治目的而遭到篡改」。這些抹黑的說詞揮之不去,產業界、商業導向的報紙、雜誌以及許多智庫都熱烈響應。就算到現在,網路上也還找得到這些說詞。如果用谷歌搜尋「Santer IPCC」(桑德 IPCC),你找到的不會是引發討論的那一章報告、更別說是整份IPCC報告,反而是一大票的網站,全在重複1995年的那些指控。還有一個網站甚至(錯誤地)斷言桑德承認自己「調整了資料,以迎合政治決策」,但美國政府當時根本沒有任何氣候政策,更別說什麼迎不迎合了。(不光是當時,就算現在也仍然沒有。)
這次事件對桑德來說非常痛苦,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捍衛自己在科學界的名譽、聲望,也試著努力維繫自己的婚姻(但終告失敗)。直到今天,這個平常溫文儒雅的人一想到當初的事件,仍然會氣得臉色發白。絕對沒有任何科學家在職涯開始時會預料到竟有這種事發生。
這些指控桑德的人為什麼不肯把事實查清楚?明明事情已經證實與他們所言不符,為什麼他們還是不斷重複那套虛有指控?說穿了,這些人根本就不想找出事實,他們只想要和事實作對。

《販賣懷疑的人》書封。圖片來源:左岸文化。

《販賣懷疑的人》

作者:Naomi Oreskes、Erik M. Conway
出版單位:左岸文化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ISBN:978-986-350-17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