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怎麼少一塊? 黃郁嵐《小禾的拼圖在哪兒》說宜蘭農地故事


http://e-info.org.tw/node/200206

怎麼少一塊? 黃郁嵐《小禾的拼圖在哪兒》說宜蘭農地故事


建立於 2016/10/02
作者:林睿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專案執行)
「對我來說,畫畫就是很輕鬆的事情。我用這個方式表達我想說的話。」大量使用點、線構築故事場景,綠繪本《小禾的拼圖在哪兒》作者黃郁嵐說,畫畫是他從小就喜歡做的事情。他幾乎沒有受過正規繪畫訓練,單純就想藉圖畫表達自己想說的話。
2015年,在綠繪本徵件比賽的頒獎典禮上,黃郁嵐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起自己的作品,語調激動。「希望這個故事,可以讓大家更知道宜蘭正在發生的事。」他說。

黃郁嵐正就讀森林領域的研究所,比起大學時期,現在大多數心力都專注於研究內容,但閒暇的時候仍會畫畫。(圖片來源:黃郁嵐提供。)
2000年後,人們奔相走告,宜蘭農地上開始「長出」農舍。雪隧開通不久,黃郁嵐正好高中畢業,第一次離開家鄉。
「每次我放假回宜蘭,都發現宜蘭有很多改變。這件事影響我很深、很嚴重,對我來說很重要。」黃郁嵐形容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很實際地說,這些田地蓋了房子之後,就再也不會再變回田地了。」但他補充:「不是好或不好,對我來說這件事不是這樣子講,而是我覺得,這樣不可逆的狀況很可怕。」
黃郁嵐家在宜蘭員山,印象中家裡附近永遠都有曬滿金黃色稻穀的場景,但他認為跟他年紀差一輪的小孩,可能不再有這些經驗。「這件事(農地消失)影響的層面很大,不只是生態的,還有飲食、文化的,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農村的結構正在改變。這件事的影響已經大到我所認為的嚴重了。」
要談宜蘭農地的念頭在黃郁嵐的心裡醞釀許久,因緣際會看到綠繪本徵件比賽的訊息,感覺像為他而設的比賽,於是開始創作《小禾的拼圖在哪兒》這個作品。黃郁嵐習慣的作畫方式是「堆疊的」,一張圖片通常累積很久,可能經過兩三個月,才把靈感發揮完整。至今,他房間桌上也有許多畫到一半的圖。為了趕上參賽,《小禾的拼圖在哪兒》幾乎是他最壓縮時限完成的作品。

跟著小禾走,你看見的答案是什麼?

《小禾的拼圖在哪兒》的故事是小男孩小禾的探索行程。因為發現自己的拼圖少了一塊,小禾在自己家裡翻箱倒櫃,接著走出家門,到外面的商店街、住宅區、工廠區尋找。最後他巧遇一大片農田,在田間吹風奔跑,玩得很開心。結局停在小禾發現該是吃飯的時間,於是返程回家。

小禾走家門,第一站遇到了商店街,沒有找到拼圖。(圖片取自作品《小禾的拼圖在哪兒》。)
故事裡每個場景都隱藏了拼圖,仔細比對後,會發現都不是當初遺失的那塊。黃郁嵐說,這是在帶繪本時,能吸引目光的小細節。「可以在一開始就先點出來,讓孩子好好注意每個繪本裡的場景。」大學時期,黃郁嵐參與志工隊,為許多孩子說過繪本故事。他的想法是:「根據經驗法則,一切都是要先吸引到目光、先有趣。單講道理孩子是不會想聽的。」整個繪本的閱讀動線也通順流暢,讀者不知不覺就會跟著小禾走了一趟拼圖之旅。
但小禾的旅程,幾乎是孤獨的尋覓過程。黃郁嵐說自己很喜歡走路,在路上可以思考很多事,或許很自然地把這樣的個人經驗放入故事設定裡。然而談起希望帶給讀者的,黃郁嵐說得明確,確實是希望讀者「遇到一個問題,不是只聽從別人的意見,而是獨自去找問題的答案」。
「其實我沒有想要讓他找到那塊實體的拼圖。」黃郁嵐坦言,有許多人問過他,最後小禾到底有沒有成功。但成功與否不是他想呈現的結局。
「過程中他走了這麼多地方,最後到了那片稻田。我覺得最後這個感覺、這個自己去找的過程,遠比獲得答案重要。」在闡述自己想表達的事情時,黃郁嵐用的口吻平穩,帶點羞赧。「不過一切都是我覺得啦!」他說,或許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答案,倒不是一定得走到哪裡,找到真正的拼圖。

繪本裡的弦外之音


宜蘭的農田不斷「長」出華麗的別墅。圖片來源: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CC BY 2.0
除了隱藏在場景中的拼圖,讀者一定可以在畫面裡看見不少動物,牠們彷彿就怡然活在場景裡。這也是黃郁嵐堆疊式作畫的創意展現,他解釋:「一般我們不會特別去注意這些生物,牠們消失或存在,好像都不會太在意。可是一旦農田消失,這些東西也會消失。」因此他在「不合理的」場景裡安排了這些動物,甚至放大呈現,刻意突顯牠們的存在感。
另一個巧思,是黃郁嵐用「吃飯」這件事起頭、結尾。儘管自認作品在這點著墨不多,這是黃郁嵐很希望讀者讀到的。
「討論到農地農用這個議題,經常最後沒有結論,我認為這是很無力的。」講到這裡,黃郁嵐的話語像已經在心中演練一百次那樣,清晰而不間斷,他說他因此回頭思考這個現象的源頭──我們的農地到底有沒有繼續被需要?
身為是宜蘭人,他看見當地人因為沒在種田,於是賣掉土地,同時又有越來越多仲介將買賣農地視為賺錢手段,最後農地都成了別墅;另一方面,他修習的環境教育等課程又告訴他,這是一件不對的事,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傷害。黃郁嵐感覺自己像夾在中間,不知道怎麼樣的未來比較好。
「如果食物都可以用進口的,硬把這些地留下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對我來說,如果可以從根本做起,讓大家都喜歡吃台灣自產的農產品,或是會有更多人可以投入這個產業,這件事情是會慢慢改善的。」黃郁嵐說,他很相信飲食教育,像日本,如果從小到大都讓孩子知道食物是怎麼來的,就會珍惜,也會知道所有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因此他想,繪本也許能夠發揮力量,成為幫助理解食物、農業的角色。
「希望能畫出自己想講的故事,帶他們看到這些。」儘管內心有許多對議題、對現實的體會,黃郁嵐畫《小禾的拼圖在哪兒》的初衷依然很單純:希望做出一本讓自己覺得好讀、好講的作品,同時使用這本繪本的人們,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談。
因為接收到讀者、評審的反饋,黃郁嵐想著也許有天可以再延續這個作品,放入多一些內容,將一些串場情節處理得更順暢。畫畫對他來說,是他閒暇時想要做的事。至於未來,待研究所畢業後,順其自然地走。若能延續自己喜愛的畫畫和森林這兩件事就太好了。

《小禾的拼圖在哪兒》是黃郁嵐第三個有劇情情節的作品,但是他第一次參加比賽、第一次在除了自己臉書以外的平台發表。攝影:林睿妤
本文轉載自環境通訊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