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台灣公民!告訴氣候大會 你要的氣候與能源未來
文字大小
33 1 Share0
全民討論機制的緣起與展開
本報2015年5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每年,聯合國代表都會齊聚一堂,協商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減碳對策,而每年,場外的抗議群眾也一再失望。年度的氣候會議是政治角力的戰場,在政商利益考量下,各國官員極力規避溫室氣體減量的承諾,讓承受氣候變化後果全球公民的聲音只能迴盪於聯合國殿堂之外。
但今年,「2015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World Wide Views on Climate and Energy)要將60個國家公民的聲音,透過公民審議匯聚,堂而皇之地告訴在氣候大會中的官方代表,人民的想法是什麼。台灣公民這次不缺席!
緣起丹麥的公民討論
今年是世界公民高峰會第三度舉辦。第一屆世界公民高峰會(簡稱WWViews)在2009年舉辦,以「全球暖化」為討論議題,38國公民的意見發表於當年度在丹麥哥本哈根的氣候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第15屆會議,簡稱COP15)。這是全球同步公民審議的創舉。台灣區的計畫代表,台大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即為全球籌備團隊一員,台灣亦參與當年的盛會。
圖說:2009 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 WWViews on Global Warming, 2009 )各國主持人在哥本哈根進行工作坊會議討論一景;照片提供:林子倫 |
但說到世界公民高峰會更早的起源,不能不提到會議主辦單位──丹麥科技委員會(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 DBT)成立的背景。1986年,丹麥政府有感於民眾對政府及專家決策信任度下降,民眾受新科技衝擊最劇,卻缺乏認知與意見溝通的管道,因而成立獨立組織丹麥科技委員會。展開一連串公共討論,將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相異的民眾納入小組,經充分的詢答與討論後,提出公民意見報告。
這樣的共識會議在民眾的參與教育、交流網絡的提升及共識形成方面,都突破以往的政治格局。2009年丹麥科技委員會首度將共識會議擴展到全世界,就是世界公民高峰會。
世界公民高峰會採用被稱為 World Wide Views 的討論模式,在參與人選、題目、及討論上都與一般輕鬆但發散的對話型態(如: 世界咖啡館 World Cafe)不同。每場會議都有100名公民參加,各地的會議都以一致的的議事規則進行。所有參與的公民都會收到贊成與反對的看法,討論後投票做為全球彙整與分析的基礎。
串聯全球在地聲音 傳向聯合國
2009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在各國共識不足的情況下,再度讓民眾失望。2012 年世界公民高峰會目標指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今年,公民高峰會再度以眾所期待的巴黎氣候會議(COP21)為主要訴求。丹麥科技委員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及COP21主辦國法國合作,以「氣候與能源」為題,讓氣候討論進一步邁向能源轉型。
圖說:2009 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 的討論結果其中一部分,由此圖可看出台灣公民與世界公民看法的差異性;圖片來源:World Wide Views on Global Warming - global citizen consultation on climate policy |
今年底的巴黎氣候會議中將決議新的減碳措施,可望獲得全球多數國家支持。全球公民願意承諾到什麼程度?世界公民高峰會將如實傳遞這個訊息。從太平洋島國到美洲的統計結果將與一併呈現在氣候大會上。對於只能以民間觀察員身分參與氣候大會的台灣,公民的所扮演的國際角色別具意義。
世界需要台灣公民!
這次世界公民高峰將於6月6日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進行。地方首長對這次活動都表示肯定與支持,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公務體系人員也將與志工一起投入會議的籌備與現場工作。藉此次機會將公民審議的經驗傳向地方政府與民間,開啟未來對話的空間,或許是世界公民高峰會另一層面的意義。
公民不限專業背景,只要年滿16歲皆可報名參與高峰會,表達對未來環境的想法。主辦單位除了將這次討論的成果上傳給世界公民高峰會總部,也會將資料分析結果公開,做為台灣公民意願的具體呈現。
曾經籌畫多場公民審議的林子倫對民眾對談有充足的信心。他相信本次會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機制,各方都能充分聆聽與溝通,展開高素質的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