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兩岸一起追的生態工作假期
文字大小
35 1 Share0
作者: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副主任)、謝璧如(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
生態工作假期,已經變成兩岸交流的重要項目之一。本報資料照 |
「生態工作假期」到底是一個多有魔力的活動,可以讓中國的NGO們趨之若鶩?
轉眼間,環境資訊協會從事兩岸環保交流也已經邁入第10年了。回到初衷,舉辦兩岸交流主要的原因當然是考量「環境無國界」的狀況,不管是早期的沙塵暴和酸雨議題,前幾年的白海豚,到近年來的海洋廢棄物、PM2.5議題,都顯示兩岸的環境是互相影響的。
於是乎,兩岸環境交流的必要性也就被突顯出來。2006年開始,協會每年邀請對岸環保NGO來台交流,從一開始一年可能只有1梯,到現在每年至少3梯以上,參訪的議題也從單純看台灣環境,演變到後來針對不同交流主題邀請,但其中最受對岸中國歡迎的活動,就是「生態工作假期」。
從誤解,到由衷佩服
2007年,第一屆兩岸環境媒體論壇邀請中國6家媒體來訪,行程安排到陽明山參加生態工作假期,在二子坪執行移除外來種的工作。時任香港文匯報上海辦事 處的主任章子峰一開始報名參與,還以為是一般以觀光為主的交流參訪,加上早期透過旅行社協助訂房造成他認為協會就是旅行社,尤其是對需要下到溼地拔除外來種的活動,更是充滿了狐疑。但在工作人員充分說明工作假期及協會宗旨下,率先與台灣的志工換上青蛙裝,親自體驗與泥土最貼近的接觸,沒想到下水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奮力移除水蘊草及苦草,成為當天最認真的男人!
其實台灣許多旅行社帶陸客團遊台灣,往往是走馬看花、或是購物行程,在這種削價競爭的氛圍中,旅遊的品質不斷下降。近年來許多旅行團開始走「生態旅遊」,有別於早期一定要逛阿里山、日月潭的傳統行程,開始走進生態景點,但這股「下鄉」的旅遊風潮,如果是有管制人數的地方還好,要是進到保護區、生態敏感的地區,你能期待一般旅行社會注意管制量、或是以有善環境的方式來旅遊嗎?
生態工作假期之所以能吸引中國NGO,主因為其與外界所謂之「生態旅遊」有所區分。除了以生態為主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活動當中對於有善環境、棲地保育等概念的宣導,強調與當地的環境、居民有更多的互動。
給他魚吃,倒不如教他釣魚
2008年,協會在澎湖舉辦兩岸永續發展工作坊,第一次以「生態工作假期」為主題舉辦的交流活動。邀請對岸5位對於生態工作假期有高度興趣的NGO來台學習,在為期14天的交流當中,學習海洋廢棄物監測方式、環境信託、生態工作假期的運作等等,最後回到台灣舉辦開放空間會議腦力激盪,希望在學習過後能將理念及方法帶回去,開展屬於自己的生態工作假期。
藉由2010及2012年至中國參訪了解,對岸志工非常有熱忱,許多NGO舉辦大型活動幾乎都有號召志工來協助。這些志工往往動輒數百人,大部分是學生,並且會分組開會討論,而這在台灣是較難看到的事情。藉此參訪了解到中國NGO有這個能量去推動「生態工作假期」,缺的只是方法,以及對活動更深入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教他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
「幸福了,然後呢?」
前面提到協會將辦理生態工作假期的經驗分享給中國團體,但這樣看似幸福的夢想,實際執行上又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呢?
參加2008的永續生態工作坊之後,來自廈門綠十字的劉安成以及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的劉毅,紛紛將這樣的模式在中國開始嘗試。2009年協會的前副祕書長夏道緣與謝璧如經理受邀參加倡導能力建設工作坊,其中便安排到集美坂頭水庫參與工作假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原本該有的分工沒有落實,過程中也缺了說明工作內容及施做講解,使參與者成了無頭蒼蠅。事後,我們找了活動總籌花了一整天討論及檢討,也讓我們了解到,要將生態工作假期做到好,不是複製貼上活動流程,更難的是融會貫通與因地制宜的應變。
另一個當初參與工作坊的劉毅,回去福建後開始組織聯盟成員開展生態工作假期,並於2010年底,邀請協會以及中國關注生態工作假期的NGO夥伴前往廈門鱷魚嶼討論生態工作假期的實行方式,並協助在當地種植紅樹林幼苗,而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與鱷魚嶼結緣。之後劉毅便開始在中國分享工作假期的概念,更邀請協會協助撰寫生態工作假期指導手冊,裡面的案例包括了廈門紅樹林,以及韓國在中國北方草原推動的查干諾爾草原、查干諾爾湖沙漠防治工作假期,也收錄了台灣的澎湖、七股護沙、與雙連埤生態工作假期,這也是中國團體第一次將生態工作假期的操作方式製作成手冊,讓方法得以延續。
同樣在故鄉發芽的環保團體,還有天津的綠色之友的張濤,同樣受到生態工作假期的吸引,於2010年來台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後,回到天津並選定靠近潮白河的小辛碼頭村種下希望的種子。小辛碼頭村永有千年歷史過去擁有許多柳樹,但在貧困的時代幾乎被農民砍伐殆盡,於是他決定重新開墾,並將當地的原生種柳樹種回去。除了種樹,他也號召參與者協助捕撈河水中的魚蟲,以減緩河水優氧化的壓力,更舉辦許多有趣的田間自然體驗活動,將參與者和當地民眾的關係連結起來,活化當地的村落。現在綠色之友的工作假期將邁入第5年,總計已經種植超過4,000餘棵柳樹,參與的民眾也超過5,000人,而當初種的柳樹也已經有碗口粗了呢!
廈門鱷魚嶼上的鱷少林大聲是另一個受到啟發的例子。前面提到劉毅2010年在鱷魚嶼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的活動,當時鱷少便因此心生嚮往,後來加入聯盟一起為中國東南沿海的紅樹林保育作努力。其實關於鱷魚嶼的故事非常令人感動,協會之前也寫了非常多篇報導訪問「二傻」*1。其實,鱷魚嶼的案例很特殊,它是位在廈門灣裡的一個小島,面臨到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因旅遊發展面臨財團覬覦開發之對象問題;第二、因地理位置,成為台灣海峽的「中途島」*2;第三、由於連年的沖刷,在加上來自內陸的泥沙量不足造成海岸侵蝕危機,這也是林大聲一直努力要種植紅樹林的原因。
所以林大聲推行的生態工作假期,就是以清理海洋廢棄物和種植紅樹林為主。為了學習生態工作假期,更三番兩次來台取經,這幾年下來,也舉辦過許多梯次活動,其努力更獲得福特環保獎的肯定,但事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幸福,垃圾清運的高額費用、工作人力的不足、以及面臨開發的壓力仍舊存在著。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
近年來在許多社運的場合中出現的「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背後的涵意是讓年輕的新世代,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新的道路。我們並沒有捨棄前人的基業,而是將前人留下來的、或是做不到的,努力去實踐,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完成。兩岸生態工作假期,在多年的交流及經營之下,未來如何走下去,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回顧兩岸交流10年,自從2008年的工作坊後,協會決定於2013年跨海舉辦為期7日兩岸生態工作假期,第一次嘗試由兩岸NGO各自招生,橫跨海峽兩岸的生態工作假期與參訪行動並在台灣二格山自然中心討論環境教育中結束7天的兩岸生態工作假期。從福建的培田古村落參訪千年水圳系統出發,和當地的社區大學交流,並至鱷魚嶼上做紅樹林種植,以及海洋廢棄物監測,接著至金門參觀田浦食蟲植物保育基地、與官澳海堤互花米草移除成效,最後回到新北市阿里磅生態農場及二格山自然中心談台灣的環境教育。整個行程跑下來,雖然只有短短的7天,卻引出這群參與者彼此綿密的連結,除了這種橫跨兩岸行程的生態工作假期模式,將是日後推廣兩岸環境教育的新方向。
在過去的觀察與交流中,中國NGO對於台灣的生態工作假期幾乎是藉由「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常常發現帶回去的似乎是活動舉辦形式,但生態工作假期的精神及本質卻容易被忽略,最終目的不是活動,而是保存棲地與生態,以及與當地社區的良好互動。因此未來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兩岸參與者有更深度的互訪及交流,才能將環境保護的種子深植在基礎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