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6682
夏天・「島人」出沒:守護海洋最堅固的力量是分享
文字大小
58 1 Share1
本報2016年6月30日台北訊,林倩如報導
去年10月久駐小琉球,5月終於找租到了房子而暫時落腳的島人。Islander,自2007年「島人部落格」開始行走江湖,環遊世界。本來以旅行為主的圖文記錄,從澎湖將軍澳出發,世界走著走著又走回了家。
蘇淮和陳芃諭(Polly)兩個愛海青年,2015年成立了「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穿梭於網路虛擬、海底實境之間,他們以文字、影像、潛水課程,甚至開啟了「以海換宿」計畫,運用多元方式,繼續分享著大海的故事,拉近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呼喚著更多島人回到海的懷抱。
潛進世界 旅行取經
蘇淮大學念機械系,現在是潛水教練的他,竟有著怕水的過去。大二暑假去墾丁浮潛踩不到底覺得很可怕,後來因選修水上活動課程,在同伴鼓勵下,選擇水上救生員作為挑戰。2009年起,每逢暑假便往澎湖岐頭村打工去,翌年冬天第一次出國到馬來西亞考休閒潛水初階執照,他說,那次經驗帶來很大的轉折。
待在東馬沙巴40多天,神山到雨林,潛水約一星期左右。當地觀光產業的發達,激發了喜歡到處跑,靠一技之長賺取收入的蘇淮,他想:說不定這方式很適合我。同時,念政治系的Polly則因感到迷惘,來到將軍澳打工換宿一個月,她說,每天浮潛,在水裡很自在。2010年,同為七年級後半段生的他們在此相遇,前面兩人走著不一樣的路,後來則志同道合結伴闖蕩。
當兵時,蘇淮越來越確定未來朝潛水前進的志向,退伍後陸續赴2012年泰國安達曼海蘭塔島(Koh Lanta)、2013年菲律賓北宿霧馬拉帕斯加島(Malapascua)取得相關證照。因為沒有錢,都是循在台灣存好機票錢、到國外待上幾個月打工換證照的模式。他說,在這些歐美人度假風氣興盛的東南亞熱門島嶼上,觀察到不少潛水產業與在地經濟的發展面貌,潛店多是西方人投資經營,小小一個島幾十家潛店,來自世界各地的教練、潛水客,「初始英文不好,早起出船、準備氣瓶等等,到結束後整理完裝備,服務客人各種體力活,晚上K書腦力消耗,第一個月過得很痛苦,問自己還要繼續嗎?」
撐過去之後,各方面均產生了自信,也越享受優游海底的嶄新感受,「水中要講的話不多,喜歡安靜地看這些有趣、美麗的生物。」除了精進技術,他也開始累積生物觀察的學習及水攝、寫作。總是夏天澎湖、冬天出國進修。Polly跟著學會了潛水,2014~2015年兩人更赴澳洲打工度假,一個在聖靈群島的過夜帆船,一個在Airlie Beach的旅行社,見識到一個成熟的海洋休閒觀光產業如何賺錢不手軟,但種類多元、良性競爭,且絕對堅持專業、嚴格守法的方方面面。
島人邀請同為島人的你一同優游海底風光。圖片來源:島人。Islander。
遊歷過以海洋為主體來蓬勃發展的產業環境,令蘇淮印象深刻的見聞,比如「Malapascua十幾年前原以炸魚為業,一個交通不便、資源貧乏的小島,如今靠長尾鯊聖地順利產業轉型,顯見生態觀光的影響力和好處。」或「澳洲船上隨時進行安全演練沒有休息,不得出一點差錯,最後發生跳電火災意外,即刻能反應馬上撲滅。」此般對海洋風險毫不馬虎的應對態度。
Polly則表示,在她工作的觀光小鎮少有堤防阻攔向海的視覺,一天數百艘大小船隻路過,也因工作需求,進而去理解水域分區使用的法規。彼時適逢南方四島掛牌成為台灣第九座國家公園。不論是親海的塑造、海洋遊憩的規劃,他們都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特色」!
小琉球生力軍 一頭栽進海龜天地
走在兼顧保育志趣、海洋職業的旅途,大可選擇留在國外工作,然兩人依舊回到台灣。旅行時,常遇到同樣來自台灣的背包客,盛讚大堡礁之餘卻對島國海洋陌生,甚至貶低奚落。不服氣的他們要說,跟外國相比,台灣的珊瑚礁其實很有潛力——只是沒有魚。
「除了澎湖,還有很多的不認識吶!」去年5月他們成立了工作室,6月發起【水下島上:台灣海洋的故事拍攝計畫】群眾募資並成功達標,到台東、花蓮、澎湖、小琉球等地記錄漁業、生態、海洋文化等等點滴。Polly表示,「分享故事讓更多人知道,這計畫是我們專注的核心,或緩慢但會無止盡的延展下去。」蘇淮回首自己克服萬難的潛水過程,尤其明白對一般人而言,需漸進引人入勝。因此,「島人」圖文並茂、趣味十足的直率敘事,傳染親切生動的對話交流,正是為了建立「有感」導引至海洋保育的理念。
而蘇淮投入水下攝影,亦是近一兩年的事,濃富情感的畫面,深獲好評。返台時值冬天不適合回澎湖,因緣際會來到小琉球。除了潛水教學,另跟海大海洋暨生態保育研究室合作,藉海龜臉部鱗片辨識法給海龜們命名:刀疤、苔哥、長毛、霸主、花媽、吃貨姐等等。Polly笑稱,蘇淮著迷於海龜,跟牠們特別能互動,現在眼中只有海龜,人也長得越來越像海龜了。
吃貨姐,小琉球最享受海藻大餐的一位,大口大口啃食著珊瑚礁和岩石上的海藻嫩芽。圖片來源:島人。Islander。
據海大教授程一駿指出,3~5月是海龜死亡高峰期,除了誤食海洋垃圾,氣溫變化大,幼龜難以調適,也是死亡率增加原因。7~8月,即是海大的海龜保育工作期,繼望安、蘭嶼後,小琉球亦於2011年加入研究行列。另一方面,2006年小琉球逐步禁止使用刺網,2013年全面禁止3海浬內海域進行刺網漁業,加上居民成立海洋志工隊,清除覆蓋珊瑚礁的網具及垃圾,保育有成而海龜目擊率接近百分之百,約有近200隻常駐附近。為何擇此定居仍是未解之謎,吸引著「島人」團隊持續密切追蹤其生態調查。
曾參觀貢寮救傷中心的Polly補充道,救傷高峰期空間不夠容納,連海大的研究室都加入,海龜奄奄一息被困在橘色大桶子裡,過了三、四天才拉出長長的塑膠袋,實在怵目驚心。
海洋真的病了 減塑行動刻不容緩
蘇淮也呼應海洋廢棄物的問題,每次潛水,先要游過一層垃圾。因離島沒有焚化爐,志工隊六年來超過200次的水下清除作業,清了許久還是撿不完。海洋生病了,他們強烈呼籲減塑行動刻不容緩,但如何溝通很重要,不要用單方面指責的方法,身體力行便足以默默轉化人們的習慣。
Polly認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漁民轉型並非外界以為的容易,我們認為的休閒,對討海人來說卻是養家活口的生計。希望能促進對話,梳理背後更多向度的脈絡,避免漁業與保育彼此對立,是近一年來有所轉變的體會。
月初端午連假的西南氣流,造成南部暴雨不停,小琉球亦無一倖免,黃泥水大量沖進大海,能見度低。蘇淮也反思,是否因為島上土地過度開發造成惡果?而近日他下水,還遇上被橡皮筋圈套頭部的小河豚、海底垃圾如常滿佈,慨嘆這些都是潛水美景的另一面現實。
而「島人」在地化滿一周年了,仍努力在麵包與理想之間尋找平衡。兩人自承很幸運,憑自己的力量支持做喜歡的事,單純扮演一個媒介橋樑,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善用熱情和行動帶來改變,以海換宿的精采、潛水時光的自由、捍衛海洋的實踐,「島人」正以實際作為呼喚著同伴:島之子民,你的靈魂準備好了嗎?
被橡皮筋套住頭部的小河豚,提醒海洋垃圾的危害,後橡皮筋有被剪開。圖片來源:島人。Island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