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習會:中美氣候合作期待深入
文字大小
0 2 Share1
作者:劉琴、劉鑑強(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總編輯)
習近平和歐巴馬的會晤,與南海問題、網絡駭客等棘手的議題相比,談論氣候變遷很可能令雙方感到更加愉快。
氣候變遷是中美雙方一年多來取得最大進步的合作領域,人們希望中美雙方能鞏固成果,並邁出更大步伐,為年底的巴黎會議釋放積極信號。同時人們關心,中國會不會因為經濟下行而無法履行承諾? 中美如果進一步加強減排合作,將選擇什麼領域? 中美在氣候方面的交鋒,其焦點可能是什麼? 中外對話就此在中國採訪了幾位專家。
潘家華,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國家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委員
去年雙方在《中美聯合聲明》中不僅表現出減排政治意願,而且做出明確承諾,這個聲明是比較全面、完整的,也比較具體。所以,今年習奧會氣候議題不應該再有新的內容,但氣候變遷會是他們的共同關注點。我認為這一次雙方會談,第一,會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推進巴黎協議達成的意願;第二,會進一步明確承諾和表述各自國家減排的自主貢獻;第三,在低碳城市、地方政府、企業方面的合作,會有進一步的深化。
中美在節能減排方面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企業是技術進步的載體和推動者,在美國是以市場的形式來推進技術進步的,比如美國的太陽能屋頂計劃,將自己家的屋頂出租給公司安裝太陽能,中國也可以採用這樣的辦法來發展可再生能源,潛力非常大。美國地方政府在規劃、標準的製定和執行方面有自主性,美國的州可以立法。但在中國,地方政府比較被動,中央政府命令做什麼才做什麼,中國的地方政府如果跟美國地方政府合作的話,在低碳城市的規劃、交通管理方面都可以向美國學習。
中美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已經表現出了很強的政治意願和共識,現在需要將這種意願和共識再進一步強化,推動年底的巴黎協議能順利達成,並使巴黎協議以後的的執行能順利進行。
張智康,中美能源合作項目前任主任
中美合作減少碳排放,需要企業的合作和帶動。期待雙方在這方面深入合作。但要支持和鼓勵企業節能減排,一是要雙邊政府有系統性的規劃,二是要有具體的財政支持。
習近平主席這次訪美,帶了很多企業家去談項目。但這次同去的企業要談的,往往是單個的項目,沒有系統化。怎麼落實項目和增加交流? 雙邊政府要定好系統性的規劃,一個是確定哪個行業可以合作,明確合作範圍,比如電力行業、 建材行業、煤化工行業,鼓勵研發新的技術和轉讓共享。
另外一個是確定地區,要有明確的地方,比如在煤炭地區加強合作,還要具體到哪項技術。
節能減排要落實到企業,但企業考慮的是成本和利潤,所以推動它們做節能減排需要鼓勵。目前來看對於企業的合作減排,雙邊都還沒有具體的財政支持。中美兩國可以合作建一個國家層面的基金,來鼓勵和支持雙邊的企業。兩國政府也要給企業政策的鼓勵,如審批簡單化、快速化,同時可以免稅、貸款等支持。
喻捷,中外對話氣候專員
此次習主席訪美,氣候是必然議題。但這次在氣候變遷方面的會談,不像去年APEC會後中美氣候宣言那麼重要。事實上,去年的宣言就是今年兩國分別提交的國家獨立自主貢獻(INDC)的根本基礎。
自2009年就開始醞釀的中國排放數據準確性的問題上,雙方可能還是會為巴黎談判探探底。2009年這一議題以「可測、可報、可證」(MRV)的概念出現,進而發展成今日談判語言中的「透明性和可靠性」(T&D)議題。因為被美國國內政治所挾持,所以在未來的談判中,奧巴馬政府也需顧及國內的輿論和壓力。而對於中國政府,這方面的承諾一方面受國內的統計系統不完善的羈絆,另一方面關乎數據所涉及的國家安全因素,因此最後能否達成妥協、如何達成妥協,也引世人關注。
可以想見,最後雙方的包裹成果,或許會包括氣候方面的一些表態,而更實在的是企業層面的合作。行前,中國媒體就對哪些企業家會隨習主席出訪一一剖析。據查名單,其中能源行業只有一家民營企業新奧能源。在中美能源合作中,新奧是近年的明星,他們先後與杜克能源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合作,與GE合作數據中心分佈式能源佔、煤改氣等領域。新奧計劃在未來10年內,在美國能源領域投資50億美元。
今年,奧巴馬政府除了遞交一份沒有太大驚喜的INDC以後,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國內的《清潔電廠計劃》中,這個靠美國環保署(EPA)推動的方案,是奧巴馬落實其2030年減排目標的一個著力點。但是,在氣候國際外交方面,受制於參眾兩院不可能批复公共資金用於發展中國家的氣候適應和減排,所以,美國在外交上的推動力是不夠的。
在今年的國際談判中,美國因受制於國內政治,不太可能成為拉動前進的火車頭,雖中美峰會吸引全球目光,但引領的動力恐怕最終還是要來自歐洲。
相反,12月巴黎氣候談判的東道主法國政府要賣力得多。除了早早提出了對會議的期望,還積極投身穿梭外交。據了解,今年一年,法國氣候特使訪華的頻率甚至超過了一個月一次。而在中美元首會面之前,兩國高官和部一級談判主要聚焦於經貿領域和地區性衝突等議題。
馬中,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可能有人懷疑中國是否能履行減排承諾,這沒必要,實際上,中國是主動承諾、積極減排,不可能不履行承諾。為什麼這麼說? 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承認,目前排放量不但全球第一,而且比美國的排放幾乎高出一倍。中國人均碳排放已超過歐盟。這是非常緊迫的形勢,中國不得不積極應對。
第二,中國有底氣做大幅減排。雖然承諾在2030年達到排放峰值,但主流的研究機構樂觀地判斷,峰值可以提前。現在中國經濟增速減緩,GDP年增長7%,這意味著對煤的需求下降很多。當GDP年增長達到10%時,煤消費的增速是8%。但當GDP的年增長是現在的7%時,煤消費的增速是零。2013年的煤消費量是近幾年來的峰值,2014增速為負值,現在也在下降中。
除了經濟增速放緩,中國還在進行經濟轉型。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以後,這一差距達到6個百分點,現在第三產業佔48%, 第二產42%,這在中國是從來沒有過的。如果這種態勢持續下去,產業結構繼續調整,三產增速超過二產,那麼中國的煤消費量在2013年就到頂了。煤消費不增長,碳排放就不增長。
所以,中國做出承諾是有依據的。另一方面,這3年來,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增速加快,中國規劃到2020年,五大非化石能源佔比達到15%。2010年時,這個數字不到10%。但在過去去的4年中,增速加快,現在已達到12.3%。
經濟下滑和經濟結構調查導致碳排放增速放緩或減少,但也有人認為,中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為了拉動經濟,有可能大量投入。他們可能想到2008年中國投資4萬億元的先例。但中國各界目前對那種做法持批評態度,再用老辦法來進行投資拉動經濟,決策層不會這麼幹的。而且,即便想這麼做,也不可能。2008年,經濟增長很快,對鋼鐵、水泥、電力等行業有大量需求,而現在這些需求都不存在了。而且,中國也不準備回到GDP年增長10%的時代,能達到7%就滿意了。
盧倫燕,WWF氣候與能源項目總監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下行壓力,從短時間來講,有利於實現減排承諾。從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信息,中國政府不會再走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刺激道路。
「減排」是一項責任,但「責任」不是這個問題的全部。減排還涉及到新的經濟發展機遇和改善國內環境。我們看到目前中國有很強的內生動力去減排。中國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並非因為前一階段的減排,可能恰恰說明我們的產業低碳化和升級還不夠快、不夠充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