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754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ad038b0c0a-EMAIL_CAMPAIGN_2019_04_18_03_41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ad038b0c0a-84956681
揭台灣乳牛「五大痛苦」 動保團體盼政府推友善飼養規範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根據農委會2017年統計,台灣酪農業每年生產38萬6362公噸的生乳,乳品業年產值破百億,政府至今卻無任何保障乳牛福利的相關規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18)日公布台灣乳牛飼養五大痛苦指標,包括負能量平衡、熱緊迫、乳房炎與蹄病、不當飼養管理、專業人力不足等。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有一半以上的畜牧場沒有辦法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呼籲政府重視,並提出規範制定、資訊公開、消費者知情權等三大訴求。
不過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也跳出來反駁,指全台一半以上的酪農戶都沒有上述問題,且整體酪農業的環境都在好轉,「這些影像過於極端且老舊,我也能拍一個全場都是健康乾淨的影片。」
別讓牛媽媽不開心 友善飼養法規獨缺乳牛
農委會2015年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2017年公布《豬隻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但除現行《畜牧法》外,針對乳牛飼養卻沒有相關的動物福利措施。
台灣動物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實際訪查四大酪農區發現,台灣有一半以上的畜牧場沒有辦法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陳玉敏提出訪查影片和照片佐證,呼籲政府應制定乳牛飼養的動物福利規範並成立輔導團、乳品廠應提出牛乳收購動物福利政策,公開契作酪農資訊、生乳檢驗及廢棄生乳量資訊應公開供消費者檢視等三項訴求。
陳玉敏認為,乳牛身心不健康就無法確保牛乳的安全,且目前沒有任何分級檢驗制度,消費者無意間就會成為虐待乳牛的幫兇。
動團:荷蘭牛正常可活20年 頻繁受孕壽命減半
陳玉敏解釋,一頭乳牛正常的壽命為15~20歲,但部分酪農業者為了提高泌乳量,乳牛分娩後60天又會再次被人工受精,導致一邊懷孕一邊產乳的不正常現象。
「每隻『荷蘭牛』每天平均泌乳30公斤,是自然狀態下的三到四倍。」陳玉敏說,乳牛懷孕時進食較困難,且身體30%的養分需要供給胎兒,同時又要大量泌乳,導致「負能量平衡」,不斷消瘦,懷完二、三胎以後,約5、6歲的年紀就會遭到淘汰,送至屠宰場。
陳玉敏指出,溫帶「荷蘭牛」適合的生長環境是-5℃至21℃,但台灣的環境高溫潮濕,導致乳牛每年有六到八個月會處於「熱緊迫」的中暑狀態,而畜牧場為了降溫多以灑水配合風扇,卻沒有良好的環境管理導致乳牛容易滑倒、劈腿,造成蹄病,嚴重時可能導致無法站立,若沒有設置「牛床」或墊料,乳房接觸污穢的地面和排泄物就會引發乳房炎。
陳玉敏表示,全國目前僅有20幾位的專業修蹄師,大型動物獸醫師等人力也相當缺乏。農委會畜試所在2013年進行「牛群生產年限風險因子之探討研究(SRPD)」結果顯示,41%的乳牛因為泌乳的問題遭到淘汰、19%則是蹄病因素,光乳房炎就造成全台酪農業每年近9億元的經濟損失。
指極端案例 乳業協會駁:「我也能拍健康的台灣乳牛」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則反駁,「一個畜牧場有一兩百頭乳牛,一定會有一兩頭有生病、年老的狀況」,認為動保團體的影像是擷取陳舊且較為極端的案例。他說,照片中的乳牛確實是病態,「我也能拍很健康的。」
方清泉強調,台灣553戶酪農全部都是合法的,完全合乎《畜牧法》對於牧場的規範,提供完善的陽光、空氣、水。
「多數業者都提供充足的陽光、乾淨的水、舒適的空氣。」對於酪農將母牛與小牛隔離的作法,方清泉指出,「那是為了保護小牛不被母牛壓到會受傷,就像是人類做月子一樣,媽媽會跟小孩分開,避免垂直感染。」方清泉說,過往確實有負能量平衡的問題,但狀況都已經在下降。他強調,乳牛酪農最重要的生財夥伴,絕對會認真的善待乳牛。
業者強調沒有比國際差 「牛墊堪比席夢思床、剪指甲難免剪到肉」
另外,方清泉指出,美國的乳牛群性改良計畫也只有六成,「這些問題台灣沒有比國際更嚴重,台灣的乳業品質甚至比日本更好。」他認為,大動物獸醫確實較為缺乏,但20多位的修蹄師已經很足夠,「假設一位修蹄師一天跑一間牧場,20幾位一個月就能跑將近500戶。且並非每隻牛都要修蹄,一隻牛一年進行兩次修蹄其實就很多了。」
方清泉說:「動保團體提到的烙印只有在表皮,只會痛一下,像是剪指甲難免會剪到肉。」此外,他還帶了一疊酪農業與農委會出版的教育書籍來到現場。他認為台灣酪農近年來一直都有在推動更先進的做法,他還說,「至少有一半一上的酪農戶沒有這些所謂的痛苦指標,很多酪農場也有牛墊,那就跟人睡在席夢思床墊上一樣舒適。」
「絕非不實指控」 動團:應資訊公開 避免消費者成幫兇
陳玉敏回應,記者會上所引用的資料都是學者提供的研究成果,且他們實地走訪了雲林崙背、彰化福寶、台南柳營、屏東萬丹、桃園楊梅等七個縣市、四大酪農區的24家牧場,絕非不實指控。
陳玉敏說,農委會雖曾在1977年提出「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但推動至今40年了,全台參加酪農不到一半,整個計畫幾乎停擺。她認為,歐盟、紐澳等乳業大國都訂有「乳牛動物福利規範」,並以自動化設備取代大量勞力飼養工作。中興大學動科系教授陳志峰就指出,北歐有超過20%的農場引入擠乳機器人。
然而,陳玉敏表示,「反觀台灣有6萬隻泌乳牛,卻只有一台擠乳機器人。」且全台僅有13%的酪農畜牧場使用電腦管理的疾病警示系統,「農委會還說要在7月開放酪農申請外勞400人,整體的產業政策思維非常落後。」
陳玉敏強調,這並非是台灣酪農戶的錯,而是政府沒有制定乳牛飼養的「動物福利規範」所致。除了制定法規,也要成立輔導團、協助酪農提升知識與技術等相關的配套措施,並將評鑑資訊公開。同時乳品廠也應該建立「牛乳收購動物福利政策」,給予提供乳牛完善動物福利與環境的酪農更高的收購價格,鼓勵酪農場積極轉型。
她表示,公開乳品的酪農資訊,將生乳檢驗及廢棄乳量資訊公開給消費者檢視,才不會讓消費者購買牛乳時成為扼殺動物福利的幫兇。
乳牛動物福利記者會簡報(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