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757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8467a2f13-EMAIL_CAMPAIGN_2019_04_18_03_41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8467a2f13-84956681
日本核食在WTO控韓失利 在日本國內也早有異議
文: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日本漁產如果解禁,被輻射污染的漁產又會回到我們的餐桌。」4月初,韓國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表達可能解禁的擔憂。4月1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判決確定,日本事實上敗訴,韓國維持禁令。歷經4年的這場訴訟終於結束,其中過程與事理,不僅日韓兩國,在台灣也備受關注。
2011年福島核災後,韓國禁止福島周圍8縣市50種類水產輸入。2013年,東京電力發表輻射污染水流出後,韓國禁止門檻提高到所有漁產種類。2015年,日本為此在世貿提告,去年一審韓國敗訴,這次二審判決逆轉,廢棄一審判決,日本事實上敗訴,由於世貿為二審制,等於判決確定。日方表示會繼續跟韓國溝通,尋求解禁機會。
NHK新聞分析判決逆轉的原因。在一審時日本表示,日本核食以1年1毫西弗為標準,也滿足韓國的輻射防護標準,因此認為韓國禁令有歧視性。然而二審認為,韓國認為(食品內)輻射劑量應盡可能地降低,一審未能充分考慮,因此廢棄一審判決。
韓國對於日本核食標準的意見,和國內外學者不謀而合。日本中部大學教授武田邦彥說明,日本核食標準沒有考慮到(飲食之外的)外部被曝。麻州理工學院核工博士卓鴻年曾解釋,1年1毫西弗的輻射劑量容忍基準,是為本地既存核設施設定(而非他國核食)。世貿二審判決也提到,一審沒有考慮到食品之外的輻射被曝風險。
至於(食品)輻射劑量應盡可能降低,為常見的輻射法規依據。清大核工博士、前核能研究所研究員洪宗勝:「輻射防護有一項最高指導原則:稱為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e, achievable)即儘可能合理地抑低輻射劑量。...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曝露,即使無法避免情況下,也應讓接受劑量愈少愈好。」
核食標準之外,檢驗要求也是這次逆轉的爭點。韓國對於日本水產的輻射檢驗要求(上圖),除了常見的放射性銫,還有其他核種(如鍶90、鈽等)。二審認為並不過份。事實上,儘管鍶90等其他核種檢驗不易,但在日本國內通路或檢驗所等,不乏追加檢驗的單位。
對於鍶、銫等其他核種的風險,日本政府的說法是,合計僅佔劑量的12%。然而,鍶、銫毒性比銫高,因此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核污染區,標準均比銫來得嚴格許多,白俄羅斯訂主食裡鍶的標準為3.7貝克/公斤,日本相對寬鬆許多,為100貝克/公斤(和銫相同)。
此外,在實際檢測時,有超出預期甚多的案例,2017年,東京電力曾捕獲一條銫鍶比例為5:3的魚。又,清大生醫教授王竹方曾揭露,官方期刊檢測淡化了鍶污染的程度。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本文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本文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