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高雄公園改建工程「把大樹變草皮」 民團:給我樹冠綠覆率!


http://e-info.org.tw/node/20944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fef34f0b5-EMAIL_CAMPAIGN_2018_01_08&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fef34f0b5-84956681

高雄公園改建工程「把大樹變草皮」 民團:給我樹冠綠覆率!


建立於 2018/01/11
本報2018年1月11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高雄17座公園裡的老樹,被市府以老舊公園改建為名遭大規模移除,數量總計達2000棵!」高雄愛樹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南區共學中心、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市護樹護地協會等民間團體昨(10)日舉辦記者會,揭發過去四年間,高雄市政府花費近6億元進行「老舊公園改建工程」,把公園裡原有大樹砍除,改種草皮。樹木稀疏的結果,使得公園土地在烈日下炎熱不堪,民眾也不願進入使用。

今年高市府即將啟動包括忠孝公園、原住民博物館、雙湖公園、同慶里凱旋里公園、少康營區、新光園道等公園綠地改建工程,民團呼籲市府停止砍樹,全面檢討相關計畫,與市民和保育團體討論後再進行。

大樹不見了,高雄市公園改建移大樹換草皮。圖片來源:高雄愛樹人
民團在記者會中,用空拍和現場照片,呈現出公園改造工程前後的樹木景觀,高雄愛樹人團長莊傑任指出,在工務局的黑箱計畫中,17座公園超過六成大樹遭胡亂修剪或移植,不僅在地居民不清楚住家附近公園的砍樹規劃,樹木也因胡亂修剪而受傷、慢性死亡,最後市府再種上草皮、小樹,變成沒有大樹的炎熱公園。
莊傑任批評高雄市長陳菊的「十年百萬植樹計畫」,他說,美、澳、新加坡等先進國家都是以「樹冠覆蓋面積」作為城市綠化指標,高市府卻還在以「種樹的數量」來計算,根本是「毀大樹種小樹,還能列入種樹業績」的荒謬。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南區共學中心家長也帶著孩子出席記者會,領隊江敏榕說,仿造歐美溫帶國家的草地、水泥廣場的公園意象,並不適合台灣熱帶島嶼,且成大研究指出,台灣不管是廣場、公園,樹蔭越茂密的地方越多市民群聚逗留。
他們要求市府提供親子家庭可安心親近的城市公共空間,應將樹木花草視為景觀工具,讓孩子學習愛惜自然與之共存。
資深生態保育人士林昆海指出,都市要有小喬木、灌木叢等原生樹種的多層次公園,才能提供多樣性生物的棲息環境,尤其目前高雄市有一級保育類鳥類黃鸝、鳳頭蒼鷹等,都需要高大濃密的樹冠層,才能生存繁衍。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黃瑋隆強調,高雄市府亂砍樹造成空氣污染更加惡化,應立即停止這些工程,重新討論公園改建的規劃,他也呼籲市議會負起監督責任,刪除相關預算。

台灣親子共學促進會家長與孩子一起出席記者會,反對高雄市政府養工處毀滅式的公園改建。攝影:林珮怡。
民團要求市府暫停接下來要進行的公園改建計畫,重新檢視「高雄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要求訂定公園樹冠覆蓋面積應達70%以上,公園改建應資訊公開,並召開公聽會。他們也要求追究目前公園改造案的相關責任,呼籲檢調調查其中是否有不當利益輸送關係。
去(2017)年新興區忠孝公園改建工程遭在地居民抗議後,養工處決定暫緩施工,而今年凱旋里、同慶里37號公園又將大量移植樹木,民團發起搶救公園樹木,且民團警告,後續還有數個公園改建案,恐造成樹木浩劫。

小港南北路50巷公園改建後(下)大樹不見了。圖片來源:高雄愛樹人
不過,對民團抗議,高雄市政府工務局表示,目前公園移植的樹木多為黑板樹、掌葉蘋婆波羅蜜等易斷枝和落果的喬木,為了當地居民安全,改善公園樹木過於繁密、陽光無法照射的缺點,因此將樹木疏植,創造優質綠帶,提供更多友善空間給市民使用。這些樹木也將移植到樹木銀行,後續再補植原數量優質喬木。
養工處還說,民團要求的森林式公園綠地規劃須因地制宜,無法全面採用,強調都會區人口集中使用密度高的公園綠地,仍須以市民休憩及遊客安全為前提,來規劃公園綠地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