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press/releases/oceans/2018/plastic-in-Taiwan-sea-area/?utm_campaign=2018-plastic&utm_source=enews-20180123&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link
臺灣海域很有塑
綠色和平去年底調查臺灣基隆與高屏沿海微塑膠分佈情況,證實許多小於0.5公分線狀、粒狀或是片狀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
【2018年1月16日 臺北】 綠色和平去年底調查臺灣基隆與高屏沿海微塑膠分佈情況,證實許多小於 0.5 公分線狀、粒狀或是片狀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此次調查微塑膠數量最高為 409 個,若以奧運標準泳池體積換算,等於一個比賽泳池內就含有 78 萬 8 千個微塑膠;另外也發現這些散落在海上的微塑膠容易與浮游生物聚集,導致國人常食用的魚類、貝類、蝦和生蠔等海洋生物誤食的機率大幅增加。綠色和平在 2016 年 7 月也曾發布海鮮塑膠研究報告,呼籲相關單位正視海洋塑化確實影響食安問題,但一年多過去,相關單位卻還是沒有進一步研究了解臺灣海鮮中是否含有微塑膠和其吸附的有毒物質,如塑化劑等,也因為缺乏研究資料,目前也看不到規範制訂或預防措施,民眾的飲食安全仍曝露在塑化危機中。
由於臺灣目前尚未有海洋微塑膠分布的相關研究調查,綠色和平於去年十一月從基隆出海打撈微塑膠,十二月則由臺南二仁溪出海處一路往南至小琉球外海,共計打撈 18 個樣位。此次的調查數據為臺灣第一筆海域微塑膠分布資料,將作為分析或比對微塑膠來源及污染密度的基礎資料,綠色和平計劃在今年增加其它點位打撈,逐步補齊臺灣所有海域微塑膠污染數據資料,未來將有助於監測海上微塑膠的分布密度,以及追蹤臺灣海域塑化狀況。
將打撈到的微塑膠就其外觀與質地作基礎辨識分類,發現硬質塑膠和塑膠片占比最高。硬質塑膠的種類較多元,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等,以上通常可作為食品包裝容器、食品餐器具;在分類過程中也進一步發現微塑膠數量與浮微生物數量成正相關。由於浮游生物與微塑膠都不具游行能力,兩者的體積與重量相似,所以會隨著季風或洋流匯集在一起,如此一來,海洋生物誤食微塑膠的機會相對增加。綠色和平海洋專案顏寧表示:「這些微塑膠在海上不斷地吸附有毒物質,污染海洋,再透過食物鏈回到我們的餐桌上,相關單位應儘快了解海鮮塑化的狀況,並加以防範,為民眾把關。」
再將打撈初步結果相較過去淨灘成果,海灘上的垃圾前五名包括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與打撈到微塑膠種類相似度高,也就是民眾生活常用的塑膠製品,就是海洋塑化的原凶,也直接衝擊到食安與海洋生態系統。承如上述,因為微塑膠會跟著風、潮汐與海浪移動,所以目前的數據尚不足以了解整個海域的狀況,綠色和平未來將持續追蹤微塑膠分布密度、熱點等資料,監測微塑膠的污染變化和程度,再推動政府擴大源頭減量及制定後端防治計畫。
同樣協助打撈工作的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則建議,設置線上臺灣海域微塑膠分布資訊,讓公民、科學家、專家都可以共同監測與督促政府改善塑化污染,同時歡迎相關單位與研究機關一起投入資源,加速建置完整資料數據的時間。綠色和平也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中改變使用習慣,慢慢減少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由你減塑 海洋沒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