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813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6eabe7bcd1-EPAPER201711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6eabe7bcd1-84956681
9成靠出口 環團:清運、去化 香港廢棄物兩難關
本報2017年11月1日香港訊,賴品瑀報導
香港貿發局10月26至29日舉行國際環保博覽會,記者此次採訪,發現人口密集集中在都會區的香港,目前與台灣同樣的重視「循環經濟」;甚至,香港第一座大型的廚餘處理中心再兩個月就要落成,領先了剛在台中舉行第一座破土典禮的台灣環保署。
「減量的確還有進步的空間,回收管道也需要解決。」但香港在垃圾處理上的努力與面臨的先天侷限,也許除了官方的意見不夠,記者還聯繫了在地長期關注廢棄物議題的「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談談他的觀察。
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 有望兩年後香港上路
「清運、去化,都是香港廢棄物處理要面臨的問題。」朱漢強指出,目前沒有焚化爐的香港,垃圾都採掩埋處理,但是,垃圾處理卻是免費的。因此對香港市民來說,目前做回收、做垃圾減量的誘因,幾乎就是道德,而無經濟誘因,當然目前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過在他們的倡議與奔走下,港府大約會在年底拋出垃圾費「隨袋徵收」的草案,快的話兩年可以上路,他更希望下一步能開始推動生產者責任。
朱漢強認為,即便今次在博覽會場看到官方與業者都對廢棄物處理充滿興致,但這些新產品,例如小型的廚餘處理機等設備,恐怕要等垃圾費隨袋徵收正式上路後,才會受到重視。回憶起1997年港府一度宣布要在2009年展開隨袋徵收,引起嗅到商機的各國廢棄物業者前進香港設點,甚至開始投資,卻因遲遲等不到政策上路,而紛紛認賠黯然退出。
不過這兩年香港政府與民間的確也動了起來,尤其在「剩食」與「一次性餐具」上,已經漸有風潮,成為可以支持港府提出垃圾處理政策的助力。剩食問題受到重視後,香港政府與民間開始著手改善食物浪費問題,更大力組成食物銀行等捐獻行動。朱漢強表示,在2015年,香港的人均廚餘量,的確開始下降了,這點是該肯定港府的努力。
此外,像是環團與馬拉松跑賽合作,改變了大規模使用一次用飲料杯的行動,也喚起民眾的注意,目前在香港自備環保餐具也成風潮,記者向貿發局的職員求證,也得到對台灣風行的不鏽鋼、玻璃吸管,與「文青風」的餐具組印象深刻的答覆。
香港飲水機業者「城泉」,也藉由即時數據,在飲水機的螢幕上顯示水質與過濾器的運作狀況,保證飲水安全、也提醒民眾,他盛一次水的動作協助全城累積減用的瓶裝水數量增長數量,都在鼓勵民眾以攜帶自己的水壺取代購買瓶裝水。他們更打算,明年要將設置數量從7台躍進到200台。
9成靠出口 清運、去化 香港廢棄物始終面臨的困難
朱漢強表示,香港目前每天的廚餘約是3000噸,香港打算設置5座大型處理中心,以第一座將日處理200噸來推,能進入政府的大型處理廠的,頂多就是一半,也就是說還有是民間要設法處理的。但不管是廚餘還是其他廢棄物,都要面臨的就是香港太小,清運與去化都是難題。
朱漢強解釋,不若台灣有農業、有畜牧業,讓處理過的廚餘有地方可去化,這些香港都不見規模,甚至幾乎沒有。其他廢棄物也是面臨九成以上都是出口處理的狀況。例如目前香港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只能做到拆解分類,但後續必須運到中國處理。長期如此,也造成了產業鏈無法成形,也就只能做比較低端的技術。
這樣的問題,遇上了中國今年宣布年底不再接受「洋垃圾」的進口,包括塑膠、紙料、廢棄的爐渣以及紡織品等一口氣禁了24項,消息一出,全球的廢紙回收業就已陣腳大亂。
「其實也樂見中國收緊他們的法規,這對中國甚至全球的環境都有好處」但朱漢強也預估,香港因此一定得面臨一段陣痛期。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