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868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9e7fbfae30-EPAPER201711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9e7fbfae30-84956681
【公民科學家】土豆鳥大集合 普查農田裡的嬌客小辮鴴
作者:蘇美如(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業技工)、張子見(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雪琴(雲林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在台灣最寒冷的季節,有一群人穿梭在東北季風橫行的雲林廣裘農地上,尋覓、記錄著散佈在田野裡的訪客——小辮鴴,這活動已經持續9個年頭,明年(2018)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土豆鳥大集合——雲林小辮鴴普查」固定在每年1月的第三或第四個周末舉行,計數於雲林縣平原地帶度冬的小辮鴴族群,至今已有來自全國各地260位志工參與其中。
與大部分由公部門發起的公民科學活動截然不同的是,小辮鴴普查的發起,源於雲林在地鳥人注意到,每逢冬季的特定時間就有大批小辮鴴出現在農田裡,於是從2009年開始,雲林縣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雲林鳥會)的夥伴們便固定於農曆春節期間普查雲林所有平原農耕地帶的鄉鎮,在鳥會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下,進行了3年的普查。
對的事情堅持下去就會有人看見,2011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推動鳥類公民科學活動的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參與了調查,認為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且值得推廣,於是提議特生中心加入協辦,獲得當時雲林鳥會鍾金豔理事長的支持。於是自2012年開始,特生中心加入籌備團隊,特生中心主要負責調查方法設計、架構推廣網站、資料收集分析;而雲林鳥會則負責活動節目的規劃執行。透過特生與歷任雲林鳥會理事長鍾金豔、張子見,總幹事王振芳、陳雪琴的互信互助下,小辮鴴普查因而得以順利推展至今。
參與門檻低 有助增進人地情誼
相較於其他鳥類的公民科學活動,單一鳥種、容易發現計數的小辮鴴普查相當適合推廣於非專門賞鳥人或親子之間,因此在調查方法設計上盡量簡單而容易執行。所有志工在預定的調查日,前往認養樣區進行地毯式搜索,調查時間從天亮到中午,計數停棲在地面的小辮鴴數量,並記下發現時間及座標。
普查當天的重頭戲也是最饒富趣味的是調查結果回報。在半天的普查結束之後,所有調查員齊聚和平國小,回報所屬樣區計數到的小辮鴴數量,當天立即統計出調查總數,過程如開獎一般緊張懸疑又洋溢歡樂。因為參與門檻低,每年都有親子團參與,也有學校老師帶著學生組隊參加;更有不少人是年年參與並認養同一個樣區。一年一度的農地巡禮,除了增加對所屬樣區的熟悉度,也漸漸地對土地有了情感與期待:今年農地還好嗎?小辮鴴是否還會出現在我們的樣區裡?
調查以農田為棲地的土豆鳥 也是認識農村好機會
特生中心與雲林鳥會合作籌辦初期,即設定這個活動不僅僅是鳥人與小辮鴴之間的事。農業大縣雲林是台灣的糧倉,雲林小辮鴴又主要利用農田棲地,因此「結合在地產業元素」的活動主軸成為我們的共識。小辮鴴抵達雲林的時間,剛好是花生收成季節,收割後的花生田佈滿焦黃殘株,成為良好的保護色,是小辮鴴最佳的休憩場所;接近春節時,花生田放水準備輪作水稻,又成為小辮鴴覓食的餐廳。從當地人暱稱牠們為土豆鳥(台語),可見小辮鴴與花生耕作之間的緊密關係,也因此我們將普查活動主題定名為「土豆鳥大集合」。
每年除了進行普查,同時也策劃與當地農業相關的活動,例如採購在地友善環境小農的黑金剛花生作為調查員伴手禮、由在地人帶領調查員走進村庄、認識特色聚落等。普查活動之外,雲林鳥會的夥伴也走入學校,讓更多在地孩子認識身邊的小辮鴴,進而關心愛護這群鍾情雲林的小小訪客。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參與之下,如今小辮鴴已經成為雲林的關鍵字了。
機械耕作使繁殖受阻 台灣度冬族群也須繼續監測
小辮鴴,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主要棲息環境為濕地及農耕地,台灣為其度冬地(10月至隔年3月)。2012年國際濕地聯盟(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2)估計全球小辮鴴數量約5千5百萬~9千5百萬隻之間。有長期且完整的鳥類族群監測計畫的英國,自1970年以來小辮鴴族群數量呈現長期緩慢的下降趨勢,到2013年總族群量已經減少了66%,究其原因與傳統農耕型態轉變為集約式機械耕作,導致在農田裡營巢的小辮鴴繁殖成功率下降有關註1。歐洲的小辮鴴繁殖族群數量自1990年以來已經下降30~49%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鑑於各種跡象顯示小辮鴴族群數量正日漸縮減,2015年IUCN的紅皮書將小辮鴴的保育等級從「無危」(Least Concern)提升至「近危」(Near Threatened)。相對於歐洲,長期、大範圍鳥類監測計畫仍不普遍的亞洲,小辮鴴的族群數量並無較可靠的估算數據。
雲林小辮鴴從2009年開始第一次普查,至今已經累積有9年的資料。在19個調查鄉鎮中,曾經紀錄到小辮鴴的就有14個,而歷年來以元長鄉的數量最多最穩定,有超過50%的小辮鴴分布在元長鄉。除了雲林縣境內的普查,自2014年開始,有鳥友在外縣市設樣區加入同步普查,包括嘉義、宜蘭、彰化等小辮鴴度冬族群出現較穩定的地點。而在2013年調查方法固定後(避免重複計數及固定調查日期)到2016年的四年之間,全雲林調查總數在4100~4500隻之間微幅波動,雲林以外縣市的總數則在100隻上下,因此雲林可說是台灣小辮鴴度冬的大本營。
然而今年(2017)雲林的普查總數為2953隻,較去年減少了1/3,為連續4年穩定數量以來首度呈現大幅下降。綜觀亞洲各國並無針對小辮鴴族群數量的長期調查計畫,而台灣可說是其中掌握小辮鴴度冬族群量最為清楚的國家,雖然我們的調查結果無法說明何以今年的數量會大幅減少,不過透過我們長期的族群量變動資訊,或許能夠一窺亞洲小辮鴴族群可能正面臨著某些改變族群生存的事件。
農地不只養活人類 英國政策鼓勵為鳥留棲地
英國的鳥類長期監測顯示,數種農地鳥類(包括小辮鴴)族群長期以來呈現下降的趨勢,為挽救此一情況,英國對於小辮鴴的基礎生態需求及族群減少原因皆投入相當多的研究以究其原委,結果指出近期小辮鴴族群數量減少,主要原因在於繁殖棲地減少及繁殖期間農耕活動破壞巢位造成繁殖率下降。
據此提出的應對政策則是,由英國政府及歐盟提供經費補助予願意配合營造小辮鴴繁殖棲地的農民,例如鼓勵維持適合小辮鴴營巢的傳統農耕方式、於休耕地營造繁殖棲地以及在現行農耕地採取避開破壞巢位的耕作方式等註2。
小辮鴴在台灣屬冬候鳥,主要利用農耕地帶,雖然我們無法掌握牠們繁殖地的狀況,但是度冬熱點的環境健康是我們可以關注的面向,讓這些候鳥在台灣獲得充分的休息與營養,才能儲備足夠的體力飛回繁殖地。農地不只養活人類,可也是許多野生動物賴以為生的場所。
明年「土豆鳥大集合——雲林小辮鴴普查」就要邁入第10年,這個由NGO發起的公民科學活動能夠持續不輟至今實屬不易。因為小辮鴴的光臨而將雲林在地的農民、學子、鳥人、土地串聯在一起,是這個活動舉辦最重要的意義。明年1月的第三個禮拜,我們將依約與小辮鴴再度相會,歡迎所有喜愛鳥類、關心環境的朋友加入我們。
註解:
1. Sheldon, R. O. B., et al.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lapwing Vanellus vanellus on lowland arable farmland in the UK." Ibis146.s2 (2004): 41——49.
2. 如何幫助小辮鴴:英國給農民的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