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4078?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891bd7298-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891bd7298-84956681
校園節電4%不難 台大氣候行動社診斷給你看
作者:顏東白(台大氣候行動社社長)
編按:三月上旬媒體報導,新北市政府推出「校園能源大使」徵選活動,未來幾個月內將有10組學生團隊進入大專院校,辦理多場節能教育宣導活動。
不過,該則新聞最令人側目的重點在於,全台314所大專院校用電量仍在持續成長,105年度(2016年)較104年(2015年)成長近2%。
而行政院不久前剛核定的「政府機關及學校節能計畫」,則希望108年(2019年)政府機關及所屬學校用電效率要比104年提升4%。
要求大學用電省個4%,聽起來會很難嗎?不妨看看全國最高學府的案例。
一年電費破四億,祭「超支分攤」措施始下滑
你知道自家學校用了多少電嗎?若詢問台灣大學用電狀況,很多人直觀上一定會猜想,大概像火箭般年年飆升吧!其實自從2009年起,台大用電量就開始下降了。
攤開過去15年用電資料,台大一度從2002年的1.14億度,飆升至2009年的1.55億度,耗電量在7年間成長逾1/3幅度,不過之後開始逐年降至2015年的1.44億度。台大副總務長徐炳義分析,用電下降是因為該年度起,校方要求各科系和行政單位須分攤部分電費,且分攤比率一路由15%升至2014年的22%,假使往後電費調漲,分攤比例還可能繼續上揚。
台大歷年用電量一覽表。資料來源:台大能源管理小組(Create line charts)。
雖然耗電狀況有所改善,但從財務支出來看,台大每年電費從15年前的2.5億元不到,飆升到後來的4.6億元,成為校務經費一大負擔。
對此,總務處訂定全校性的節電目標,要求各系所自主節電,若用電超過2009年的「高峰值」,超支部分就得自行負擔。這個目標依據行政院2007年頒布的「四省專案」(省油、電、水、紙)而來,當時政府要求台大每年用電負成長率超過1%,即2015年用電要比2007年少10%,結果計畫截止時,全校用電量只少了4.17%,可見要達成每年1%的節電目標,對校園來說並不容易。
揭露用電資訊,抓出藏在資料裡的耗電原因
台大校方管理校園用電的作法大致有兩種,一是鼓勵自主節能,二是協助汰換設備,並未對各單位制訂強制性的節能目標。事實上,總務處還有專職的「能源管理小組」,且各館舍2008年皆安裝了智慧電錶,建置即時的電力資訊監視系統,才有辦法落實各系分攤超支電費的懲罰措施,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降低全校用電量。
當用電單位感受到電費壓力,只要提出規劃或節能診斷的需求,能源管理小組便配合給予經費或技術輔導。比方6、7年前協助「生命科學館」的空調設備汰舊換新,學校就採取了和以往不同的採購方式。「以前換冷氣的人是一個廠商,後來維護又是另一個;」台大副總務長徐炳義解釋,「換冷氣的廠商只要設備過了、驗收完就離開,但設備耐用多久、品質好不好,是後來維護廠商才會發現,又會說是前面廠商的問題。」這次合約改成換空調的廠商,接下來10年須負起維護責任,讓後續節能效果獲得保障。
目前總務處的協助以空調和照明系統改善為主,以過去全校單一建築年用電量最高的「總圖書館」,及當前年用電量最高的「凝態館」為例,除了暫時難以改善的實驗器材用電,兩館都有空調老舊的問題。總圖在空調改善後,2015年耗電比2009年減少約1/3;凝態館則因評估更新費用多達6000萬~1億元,讓物理系頗為躊躇。
一般說來,「能源使用密度」(energy use intensity, EUI)是評估建築耗能的重要指標,呈現每平方米樓地板面積的整年耗電度數,我好奇校方有無這類衡量標準?「剛開始有思考過EUI,我跟能源局問過:理學院、文學院、醫學院等不同學系的EUI如何計算?」可是,每個系的用途不一樣,標準怎麼訂都有意見,「所以訂不出來啦!」徐炳義無奈地說。
2016年8月台大校總區用電輛前幾名的建築物。資料來源:學校即時電力監控系統8月份公開資料(只討論24小時皆有資料的日期)。
可是,節電報導刊出後,校內關注此議題的朋友陸續提供協助,如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工系的同學就對台大總圖書館進行了節能盤查,將總圖空間區分成:展覽、圖書、辦公、學習、電腦等五種用途,再依不同場域的EUI建議值和使用面積,算出總圖的建議EUI應為120度,遠比校方提供的資訊(213度)來得低,可見其中存有許多節能改善空間。
看完校方的節能作法,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是用電資訊的揭露。目前總務處公開的用電資訊有兩部分,一是營繕組的介紹網站,一是前述的即時電力監控系統(須在台大校內登入)。就資料即時性來看,每小時更新一筆還算完善,可惜並未公開舊資料(報導當時只提供當月資料),難以進行歷史對照,且過去校方習慣以精簡格式儲存,僅為清算各系該負擔的超支電費,沒想過對分析各館舍用電情況的助益。
其實訪談過程中,可看出校方對於這些歷史資料有完善的紀錄與保存,如有需求應該不會排斥提供。筆者認為,學校作為公家機關,享有政府一定補助,且學生也有繳納學費、受其服務的關係;故對師生、乃至於公眾的資訊揭露,應為當然且必須履行的義務。
編按:去年11月此系列報導於逆思新聞刊出後,台大已公開歷史用電資料
師生參與度不足,還是意見沒被聽進去?
去年十月中,我和氣候行動社另一位社員到「科技與社會研究」課程觀摩,「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講師也到場聆聽各組成果發表。該課程引入綠盟的節電教案,先讓學生學習電力分析知識,之後調查日常生活空間(住家、宿舍、研究室)的用電狀況,提出可行的節電措施。這種「使用者導向」方式雖缺乏精確資料,但因學生對自身習慣的了解,反而可比專業診斷團隊更快掌握細節,讓參與者在過程中反思既有的用電行為。
而兩天後,台大總務處召集各單位管理人員,說明往後3年受理空調更換補助細節,台大新能源中心主持人、同時也是機械系教授的黃秉鈞在會中呼籲:「管理的手段已沒有多少改善空間了,我們應該朝下一步,也就是設備更新方面著手!」和上述的使用者導向思維,呈現截然不同的觀點。
常有人說,校園節能做不好,是因為校內師生不關心。可是,過去幾個月我訪問了幾位老師,背景包括環境政治、風險社會、或建築耗能、空調節能,皆對當前台灣能源轉型議題有自己一番見解,卻又對校內用電狀況和節能政策不甚了解,巨大的反差讓人困惑。
詢問這些老師協助校園節電的意願時,大家雖然都表示肯定,但因更關注自身研究(如校外發生的重大議題),或對校內情況掌握不夠仔細而帶過。連以節能為主題的研究團隊,也多在處理外界的診斷委託案。建議日後學校進行節能盤點和規劃時,在技術和專業需求上,應優先尋求校內的支援。
老師是如此,學生又如何呢?
其實2008年學校開始推動節電後,校內一直有關注的聲音。先是《台大意識報》在2010年6月做過一篇〈忽冷忽熱的管理機制——談台大的冷氣節能政策〉,說明學校的節電目標及空調管理實況,凸顯管理人力不足及欠缺獎懲等問題。再來,2012年也有學生以此為題發表過論文〈大學校園建築節能措施成本效益與推行阻礙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不僅提出建立用電監控系統、進行更詳細的用電分析、制訂各館舍的合理EUI(能源使用密度)值等實質建議,連文中點出的節能欠缺專款推動、使用者參與意識不足等老問題,今日也依舊存在。
顯然的,校方並未主動蒐集師生意見,只要主管機關不施壓,行政單位不會沒事找事做。最明顯例子就是,當政治大學《大學報》為了台大學生呼籲設立「永續部」前來報導,詢問營繕組校內綠建築標章到期後應否持續更新?相關人員回覆:「只要內政部沒訂強制要求,學校不可能主動推。」
即便節能科技再怎麼日新月異,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把各種耗能設備與管理手段結合,才能發揮最佳的節能效果。比方前面談到的節能補助措施,對多數系所來說,猶如一年一度的設備汰換津貼,難使管理人員主動研擬更量身訂做的節電計畫。
當天的說明會上,有人詢問假使冷氣要更新,幾年前才裝上去的溫控系統該如何處置?校方高層非常豪邁地回答:「舊設備可以一起換掉!」試想,如果各單位都沒有清楚的規劃和長遠目標,不管上面給什麼都搶著申請的話,校園節能永遠是如出一轍的重複更新和資源浪費。
最後一個問題是「思維」落差,隨著報導進行,筆者向校方索取資料時明顯感受到,學校推廣節能的主要目的,即是減少電費開支,看似無誤,卻容易限制了節能政策的創意。基於電費壓力而做的節電手法,還有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當上級不再施壓、或電費不再上漲時,學校就不會主動提出長遠的節能規劃。這也是為何在訪談過程中,校方始終未說明下一階段、也就是從現在起到2025年台灣能源轉型關鍵期的具體目標。
在此建議校方應調整組織架構,將「環安衛委員會」過於繁重的職責再做細分,一個做法是設立「永續委員會」,專門討論全校節能目標及規劃節能政策,依序檢討各院系的合理EUI標準。
總之,無論是以管理者或使用者為導向的節能決策過程,兩種策略必須雙管齊下、交互使用,才會有更好的節能效果。愈來愈多年輕世代開始關心重大環境議題,不妨先從自己的校園節能做起吧!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為「逆思新聞」〈 自己的電如何自己省?校園節電完全教學報導〉精簡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