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428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e5ae7a0c49-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e5ae7a0c49-84956681
中國綠色金融20年 公共環境數據潛力甦醒中
作者:郭沛源
過去20年,中國探索並活化沈睡的公共環境數據並運用到綠色金融中,這些經驗將幫助中國經濟加快綠色轉型。
公共環境數據(Publicly Available Environmental Data,簡稱PAED)的巨大潛力正受到全球政策制定者越來越多的重視。最近,它在綠色金融領域所能扮演的角色已經受到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注意,並成為該小組本年度的研究重點。
金融機構要實施環境壓力測試,必然要構造一個或幾個虛擬的未來情景,這些情景的構造就要參考環境政策量化目標、生態承載力等公共環境數據。
過去,中國比較重視企業公布的環境數據,卻忽視了公共環境數據,造成很多公共環境數據成為「沈睡的寶藏」。而現在,這些數據正在被「喚醒」。
中國公共環境數據 四階段運用
過去20年間,中國持續地進行公共環境數據運用到綠色金融中的探索。如果做一個歸納總結,從綠色金融的角度看,公共環境數據的運用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如下表)。
第一個階段是數據缺失,政府掌握一定的公共環境數據,但缺乏數據揭露和共享的意願,大部分數據都在「沈睡」。
第二個階段是數據共享,在這個階段,政府部門等(包括NGO)與其他機構或公眾共享部分或全部公共環境數據,這些數據以原始數據為主。這些數據是有一定價值的,金融機構偶爾會運用,但用起來不是很方便。
第三個階段是結構呈現,這個階段就是要解決方便易用的問題,公共環境數據要以一種更結構化的、更用戶友好的辦法呈現在金融機構面前。這些辦法可以是評價、排行榜等。
第四個階段是風險定價階段,公共環境數據被更深入地植入到企業價值聯動的領域,環境數據的價值被發揮到最大。
環境數據公開 從無到有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逐步建立各項環境管理制度。根據相關法規,不少企業要向環保部門報送各種環境數據,環保部門也會主動蒐集一些數據。這些數據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手中,譬如環境監測部門掌握企業排污數據、環評部門掌握案件環境數據、生態保護部門掌握自然資源數據。
當時,中國還沒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7年才頒布),政府部門主動揭露數據的意識並不是很強,所以很多數據並沒有被公開,特別是關於企業排污、企業違規的數據。《環境年鑑》等資料通常只會發佈一些總體的數據。因此,在這一階段,公共環境數據是缺失的。
這種情況隨著政府加強資訊公開得以改變,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客觀上加快了政府資訊公開的步伐。直觀的進步是,在全社會或在特定範圍內共享的環境數據逐步增加。
其中,與綠色金融相關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環保總局在2006年下發的《關於共享企業環保信息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環保總局向人民銀行提供『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形成的企業環境違法活動訊息。待條件成熟後,將各級環保部門日常環保執法訊息逐步納入企業徵信系統。」
一年之後,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表《關於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要求「各級環保與金融部門要密切配合,建立訊息溝通機制。」
通過這些政策,中國初步建立了公共環境數據的共享機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參考這些資訊對污染企業實施限貸、停貸等措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民間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也在這一時期(2006年)建立。IPE最早期的工作就是匯集已經公開的企業環境違規數據,建立中國水污染地圖。多數數據是各級環保部門公佈或者通過媒體報導轉述的。因此,倘若沒有政府的資訊公開(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IPE的污染地圖也難為無米之炊。
數據呈現轉型 加強視覺化以利運用
環保部門的環境數據共享,對於推動綠色金融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但也面臨不少挑戰。主要表現在:共享訊息主要是企業違規資訊,通俗地說就是黑名單,但這些資訊往往缺乏程度的描述;共享訊息全是負面訊息,缺乏正面訊息,可以幫助剔除差的企業,卻不能幫助辨別好的企業;有時候,金融機構拿到資訊之後,卻缺乏專業知識來讀取、理解和運用這些資訊。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幾年,一些省地市的環保部門開始探索新的做法,用更簡單明瞭的方式結構化呈現這些公共環境信息。如,江蘇省環保廳設計了一套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機制,用綠、藍、黃、紅、黑五種顏色來予以區分,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不同顏色採取不同的措施:對綠色、藍色企業鼓勵貸款;黃色企業可以列入觀察;紅色、黑色企業則應收回貸款。也有一些省份採取更簡單的方法,用綠、黃、紅三種顏色來區分。
IPE在結構化呈現公共環境數據方面也有許多探索,最早應用在綠色供應鏈的工作中。通過設計CITI(企業環境透明度指數)撬動品牌力量改善製造企業的環境績效。2015年,IPE推出了上市公司污染排行榜,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線上監測數據,將超標排放的上市公司從重到輕進行排序,借資本市場之力對上市公司間接施加影響。
從共享到結構化呈現 公共環境數據邁向實質應用
顯然,從共享原始數據到結構化呈現,金融機構運用公共環境數據的成本下降、意願提升,公共環境數據在綠色金融的運用得以極大加強。
不過,要最大限度發揮公共環境數據的價值,還是要設法將數據運用和企業價值關連起來。江蘇省在這方面又走在全國前頭。他們將五種顏色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機制與企業水、電價格聯動。目前,紅色、黑色的企業用水價格要在基準價格之上每噸分別提高0.6元和1元。這樣就對企業的經營成本產生更實質性的影響,金融機構也會因此更關注公共環境數據,並將之整合到風險分析及定價之中。
對國家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而言,充分發揮公共環境數據的作用,可以有效促進綠色金融的發展。政府應按照上述的四個階段依次遞進,逐漸促進公共環境數據的共享,繼而結構化呈現,最後整合到定價之中,最終實現整個社會和經濟的綠色轉型。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正在「喚醒」公共環境數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