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藏種於農:農民保種,永續的農業之路~~》+06




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本報2011年12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藏種,一個塵封的技術。
一位關心台灣農民、對種子自主權擁抱熱情與理想的學者,啟發了一批實幹的農學者,結合了願意長久陪伴的企業,啟動了一個計畫、無數個行動,重新寫下台灣農民藏種育種的故事。

農民保種 意義非凡

台大農藝系教授與幾個民間團體舉辦全國巡迴講座,將保種技術重現。(圖片來源:合樸農學)故事要從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起,平常在課堂上傳授保種的技術,也關心農業現況。2007年糧食危機,更讓台灣糧食安全以及糧食自主權的議題浮上檯面。
隨著基改作物大量耕作,全球種苗逐漸集中於5大種苗商身上,台灣雖然仍禁止耕作基改作物,但並不禁止進口基改作物;在基改種苗商眼中,台灣是一塊尚待開發之地,跨國種子大廠蠢蠢欲動,孟山都子公司甚至已經來台設辦事處;再加上政府對植物專利權欲鬆綁,都讓郭華仁警覺到農民再不掌握種子自主權,恐怕沒辦法對抗基改作物,無法種出多樣、豐盛的糧食來,而民眾也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基改作物,缺少選擇餘地。
早在2005年的時候,從事自然農法的黎旭瀛、陳惠雯夫婦就告訴郭華仁,關於秀明農法提倡留種自播的工作。2006年綠色陣線協會也邀請了澳洲的保種專家來台演講,與郭華仁主持的台大種子研究室交流,將國外的做法引進到台灣。大地旅人又在2010年年初舉辦種子保存工作坊。
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於2008年邀請他以及綠色陣線參與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在2010年中開會時都感受到重新學習保種技術的迫切與必要性。
因此台大種子研究室結合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大地旅人等團體,在2010年9月10日邀請各組織,舉行了全國首次的農民保種座談會,並建立網站平台,提供為各單位報導保種活動的地方,並且舉辦種子工作坊,全省走透透,喚起農民種子自主權,並將保種的技術整理傳承,與土地深深結合。
藏種於農功能大於國家種原庫。
「農民的留種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種子保育的工作。」郭華仁表示,農民留種自用是萬年來的習慣,也是在各地方創造出千萬種適地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育種家在慣行農法之下所選育出的新品種,並偏重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
「藏種於農」就是指農民保種,其重要性與國家作物種原庫不相上下。郭華仁解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上千萬品種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樸之秋

陳孟凱與幾位夥伴遠赴泰國米之神學習。(圖片來源:合樸農學)因為這樣的熱情與行動,當走訪到了台中時,一顆種子不但萌芽,而且破土而出。
去(2010)年11月來到台中場的種子工作坊,合樸農學召集人陳孟凱與合樸台灣米部落的孫崇傑一聽之後,便尋思怎麼把這理念做出來。他們結合了5個團體,發展了「藏種於農」計劃,結合有機稻米與大豆輪作,以雜糧耕作增加糧食自給率、並且培養出適合台灣、甚至花蓮或台中等地適合的強韌品種。
種植對農民是熟悉的事情,但是這個計畫除了種植還有保種的任務。陳孟凱說,之前雖然知道留種、育種的重要性,但聽了郭華仁的課,更充分了解。今年3月份為了植物專利權的公聽會,他再次到台大開會,會場中邀請了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分享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經驗,提到當地的常民幾乎都可以自己育種,而非交由專家。陳孟凱大感興趣,便請合樸台灣米部落安排與12位夥伴一起到泰國取經。
這趟泰國學習之旅,讓陳孟凱萌生在台推廣米之神農法以及農民保種的工作。除了結合銀川、豆之味幾個多年的合作夥伴,2008年即開始合作的伊聖詩正逢10周年慶,並定主題為「拾穗」,於是也送計畫書給伊聖詩,並得到同意,一個由民間推動的計劃,於焉成形。
只是這個將近30年沒有人種植的作物,重新回到台灣的土地,是否能成功,挑戰著計劃執行者的毅力,「台灣太久沒種,老一輩的技術都不在了,再不留種,以後可能有錢也買不到了!」務實的陳孟凱,小心謹慎地規劃相關的工作。
目前以花蓮富里銀川釋出2公頃農地為這項具有實驗精神的計畫基地,富里這塊長期以來無污染的土地,將持續以自然農法耕種。堅持以非基因改造、無農藥及化肥出產的天然黃豆為原料的豆之味公司也支持這個計劃,這批台產無毒黃豆,將由豆之味全部認購。有此保證,計畫推動的更順利。
豆之味原本都是進口國外的有機大豆,卻發現越來越難買得到,關心食品安全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有機耕作供不應求。這個計劃將解決這個問題,培養出台產優良大豆品種。

伊聖詩拾穗

伊聖詩十周年以拾穗為主軸,體認農業、農民之重要性,要更貼近土地。稻米的行銷則由合樸以及伊聖詩負起。
今年屆滿十周年的伊聖詩,長期以來結合藝術與活動來傳達環保訊息,連續幾年地球日,更以「綠色藝術市集」來支持在地、無毒與健康的小農生產。這幾年更由芳療事業跨足到麵包界,以日光大道品牌,每日提供新鮮、無添加、美味的麵包。
伊聖詩以諧音而將十周年主題訂為「拾穗」。小時候深深為米勒的畫作所吸引,「拾穗」這幅畫作所描繪的農婦彎腰撿拾麥穗,深深感動伊聖詩執行副總經理黃禹銘。拾穗、晚禱這些畫作裡面,金黃色、飽滿的稻穗非常美麗,原以為是田園之美,後來才體會到農婦撿拾稻穗之辛苦,以及農民在一天辛苦工作之後仍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因而感受到貼近土地的需要,而對農民、農業與農村多一點關注。
黃禹銘說,以前很少去想種苗是怎麼來的,有一天醒來覺得很可怕,原來以為有的選擇權卻發現並不是如此,例如基改作物一開始以為是好的,了解之後才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能將藏種於農的概念傳遞下去,他覺得很榮幸。「吃這件事太重要了!」
而這個藏種於農的計畫,至少需要3個階段,每個階段3年。第一個3年便以育種為主要目的,培養出適合土地之種苗。「一個種子要育種能成為適應當地土壤的種子,至少需要8代才能穩定,更保守的說法是12代。」陳孟凱以30年的時間來看待這個計畫,9年是最低門檻,即使如此,仍是段漫長的時光,而伊聖詩承諾全程陪伴、支持。
第一次生產的稻米已經收割了,富含蛋白質、6000公斤的米,將以「藏種於農」的套裝禮盒面市。在禮盒包裝,伊聖詩仍一以貫之,將美學加入農產品中,實踐農學即美學的精神,由曾擔任《PPAPER》等雜誌內容創意兼藝術指導的馮宇設計,而如此精緻的禮盒,將透過伊聖詩的通路,讓消費大眾得知,進而購買。

一條永續的農業支持之路

將藏種於農的概念變成一本人人得以閱讀的書籍,推手是計畫聯絡人田麗卿。他在聽了郭華仁演講錄音檔之後,深深為之折服,身為編輯人的他,立即湧現一個念頭,何不將這些內容整理成書?透過閱讀,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藏種於農的重要性。於是他與郭華仁洽談,將藏種於農課堂14講的講稿,加上整理的資料,編輯成《藏種於農》這本書,首批印刷全由伊聖詩贊助,而且只蘊含在藏種於農禮盒,在書店買不到。
田麗卿編撰這本書,也為了瞭解藏種的技術,開始收集種苗並且拜訪各地的傳統種子行,這項計畫也包含提供農民種苗交換的平台。等待種苗孕育出來的時間。過程中,田麗卿和伙伴們也須思考要怎麼安排類似的盛會。
合樸到田間與農民交流。(圖片來源:合樸農學)這個計劃除了由郭華仁教授等專家在技術面提供農民育種的資訊,並以米之神的農法內化成為適合在地的耕作方式;銷售面結合伊聖詩的通路,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一群相同理念、願意長久支持農民的「股東」加入,陳孟凱希望透過穩定的消費者,支持參與的農民賣掉自己的農產品,獲得足夠的經濟回饋,自足,建立互信。
因此,藏種於農的股東,必須要上課學習,計畫中也提供親炙農地的機會,未來也將有轉屬網頁,股東透過網頁上的互動,組織為一個厚實的社群。
這一切都顯示這是項長久的、馬拉松式的計畫,需要時間累積、醞釀。陳孟凱除了強調耐力累積,不急著展現成果,更重視草根、以農民主導的過程,專家只是從旁協助。不刻意宣傳這項計畫,穩紮穩打,要博得消費者的信心。等站穩了腳步,還要將經驗傳遞、傳承下去。

※ 本文同步刊載於「上下游新聞市集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