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6566?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13a5461b12-EMAIL_CAMPAIGN_2018_11_16_02_18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13a5461b12-84956681
台灣毒魚排行榜: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誰是危險份子?
摘自《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摘自《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文: 曹銘宗
台灣毒魚排行榜
台灣俚諺有「好魚排行榜」,相對也有「毒魚排行榜」,一般常聽到的是:「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所謂「毒魚」,並不是說吃了會中毒,例如有些河魨含有致命的神經性「河魨毒素」,或是鯖科魚類不新鮮時會產生引起頭暈等症狀的「組織胺」。事實上,台灣常見的「刺河魨」,魚肉和内臟都是無毒的。
這裡的「毒」指的是「刺毒」,就是魚的胸鰭、背鰭或尾部的硬棘有毒腺,刺到會紅腫劇痛。不過,有些名列「毒魚排行榜」的魚並沒有刺毒,但硬棘鋒利,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傷、刺傷。簡介一下這五種魚:
• 魟:魟魚。魟魚尾部上方有毒棘,被刺傷會劇痛,若不緊急送醫,可能危及生命。
• 虎:虎魚。鮋科魚鰭硬棘有毒腺,魚類體色多變化,並會隨周遭環境擬態,常偽裝成石頭,以便近距離捕食獵物,故俗稱「石頭魚」、「石狗公」。其中「鬼鮋屬」、「虎鮋屬」、「毒鮋屬」又稱「虎魚」,「玫瑰毒鮋」則毒性最強,被刺有如燒灼、鞭抽疼痛,以至於喪失知覺。
• 沙毛:鰻鯰。鰻鯰科的「線紋鰻鯰」,是生活於珊瑚礁區的鯰魚,胸鰭、背鰭有銳利的毒棘,被視為危險的海洋生物。
• 臭肚:象魚(象耳)。臭肚魚科魚類,魚鰭的硬棘尖銳而有毒腺,刺到會劇痛,所以台語俗語說:「象耳無名,鑿(tsha̍k)著叫阿娘。」
• 變身苦:又稱遍身苦,即金錢魚。金錢魚的背鰭硬棘尖銳而具毒性。
另一個「五毒」排行榜:「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金鼓」,其中的「金鼓」就是指「變身苦」。
還有一個「六大」毒魚說法:「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倒吊、六斑午。」
倒吊指粗皮鯛。刺尾鯛科魚類的尾柄上有非常鋒利的硬棘,雖然沒有毒性,但有如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人很容易被其劃傷,故此魚英文俗稱Surgeonfishes。「倒吊」之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被魚網捕獲打撈上船時,尾刺常勾掛在網上,魚頭朝下。二、受驚嚇時,以魚頭朝下、尾鰭向上迎敵。
斑午指花身雞魚。鯻科的「花身鯻」、「條紋鯻」,鰓蓋外緣有尖刺,雖然沒有毒性,但要小心被牠刺傷。
上述「毒魚」,主要威脅漁民、魚販、釣客、潛水人,但一般饕客在食用上不必擔心。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者: 林哲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8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