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說母語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519?fbclid=IwAR3kDJaBYyJFbUjsOt4vcvB3LcOkUQCfmiXiX--EIPHojU3cxCaO6_WnMvs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說母語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戒嚴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的小學生必須學母語,有以母語播出的電視台;不過曾經有段期間,在學校說母語要被罰錢,廣播電視出現母語的比例還受到嚴格的限制。
日本在1931年發動滿州事變後,展開對中國的侵略;同時也逐步加強對殖民地的同化,期許朝鮮、台灣等殖民地人民都能認同日本,成為真正的日本人。1937年進一步強化為皇民化運動,自當年開始禁止報紙使用漢文,公學校取消漢文科;也因「國語家庭」的獎勵制度,加上推動義務教育,能使用日語的台灣人最終高達7、8成。
1945年終戰後接管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則將如何驅除台灣人的「日本毒素」,列為重要施政目標。除了在台全面推行國語,也立即全面禁絕日文之使用。
為了使國語更為普遍,台灣省教育廳在1956年規定,各級學校及公共場所一律使用國語,並祭出掛狗牌、罰錢、跑操場等處罰,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母語。
1996年的電影「狗蛋大兵」,以戲謔的方式呈現早年在校園內禁止說方言的情況;只要說方言,就會遭受掛狗牌、罰錢、跑操場等處罰。(圖片取自youtube)。
不過在廣大的基層社會、庶民文化,台語仍是台灣的強勢語言。不管是廣播、電視、電影,台語使用者就是最大客群。例如自1970年開播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廣受歡迎,一度創下90%的超高收視率,因而不斷推出續集,嚴重妨礙到政府所推行的國語運動。
當時主管電視的教育部文化局,在1972年函令電視台,每天播出的台語節目,不得超過1小時。國民黨文工會進而要求台視審查劇本,最後在屢審不過下,於1974年6月停播。
而在行政院新聞局於1973年自教育部接手廣播、電視、電影業務後,決定制定「廣播電視法」,全面規範廣電業務,包括節目內容、國語使用比例等。法案在立法院的審查過程中,屢有立委要求政府督促電視台提升節目水準、禁用方言。
不過顧及全面使用國語,將面對外國影片是否要全面配音,部分不諳國語的漁民出海作業時只能依賴廣播,就連「蔣總統秘錄」都以台語播出了。
最後並未在1976年實施的「廣電法」全面禁止使用方言,而是規定應逐年減少方言比例。並於施行細則明訂,廣播的國語播音比例不得少於50%,電視不得少於70%。然而實際上的限制,則是每天只能有1小時的方言節目、播出1首方言歌曲。
電影則因有「電影片檢查」制度,未獲「准演執照」者不得播映。因此在1983年制定「電影法」取代「電影檢查法」時,就沒再規範國語的使用比例,僅定義國產、本國影片是使用「本國語言」。
例如描述二戰期間台灣農村社會的電影「稻草人」,劇中的日本人當然是說日語,但台灣人竟然說著那個時代尚未出現的「台灣國語」。導演王童曾說明,因為政府強力執行國語政策,掌控給否「准演執照」的生殺大權,所以乾脆拿國語版送審。只留兩個台語版偷偷在台北遠東戲院與三重某戲院放映。
隨著台灣在1987年解嚴,廣電媒體限制母語播出比例的規定除不合時宜,更不符市場需求。不只多位增額立委要求解禁,就連台視也在1988年7月探詢新聞局,是否能於晚間播出台語節目。華視於1990年底播出的8點檔連續劇「愛」,更首度衝破政府的國語政策,在黃金時段的戲劇節目大量使用台語。
相較於台語能零星出現在節目上,且活躍於台灣社會。客語的使用,更受到壓抑。因此,多位服務於媒體的客家人先是創辦「客家風雲」雜誌,並於1988年12月28日發動「還我母語運動」遊行,以孫文作為榮譽總領隊,並給他戴上打著「X」的口罩。諷刺若孫文還活著的話,也不能在台灣講母語。爭取電視台製播客語節目,政府開放語言政策。
客家人在1988年12月28日發動「還我母語運動」遊行,當期的「客家風雲」以戴上「X」口罩的孫文當封面人物,諷刺若孫文還活著的話,也不能在台灣講母語。圖片引用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
新聞局於是同意廢除「廣電法」規定國語播出比例之條文。不過多位老立委在立法院審查時,仍質疑這有違國家統一、製造同胞隔閡。引起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增額立委之反彈。立法院最終於1993年7月表決通過,刪除該條文。不再限制廣電節目的方言比例。
台灣首條捷運木柵線在1996年3月通車,原本的播音只有國語與英語,北捷公司決定增列台語,後在客籍人士的要求下列入客語。台鐵則在1996年10月起,在國語與台語以外,全線增列客語播音。
而原本禁止在校園使用的母語,也於1990年代開始,在部分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納入課程。2001年起,更是9年一貫課程中的必修課。全面使用客語、原住民語播出的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則分於2003年7月、2005年7月開播。
只是在長期打壓、獨尊國語的環境下,已讓多數4、50歲以下台灣人喪失自然使用母語的環境,許多母語已瀕臨滅絕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2月19日公布「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台灣現行仍使用的原住民語,包括最普及的阿美語,至少都處於「脆弱」之等級,布農語處於明確瀕危、賽夏語處於嚴重瀕危,邵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更處於極度瀕危。甚至連使用人口僅次於台語的客語,也以每年5%的速度在流失。
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參與2017年「世界母語日」展示活動,與當年因使用方言播出而遭到打壓的「雲州大儒俠」布袋戲偶合影。圖片引用自蘋果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