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鄭吉珉


任何一門學術之所以能長遠流傳,都是集體智慧的成果,而必須歷經現實與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它不是痴人說夢。因此,貿然說它無用,恐怕只是井蛙的意氣用事。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客觀,如果有,我們也無法知道(因為它既與我們無關,當然不可能被我們知道)。
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鄭吉珉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365


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


人氣指數: 319
友善列印版本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而歷史系學生最好早點到街點實習,以便學習當流浪漢。這反映的是,每到畢業季或開學季就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讀『這個』(基本上可以代換成所有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歷史……等)有什麼用?」(註一)
來源:Pixabay
問問題的人大多出自好意,少數則帶著嘲弄與揶揄。但問的人並非學這門學問,因此他的質疑是合理的,但被問者卻多半只能支吾其詞。這種尷尬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在上大學前沒有了解興趣與方向的機會。但學校不是有輔導室和性向測驗?但在以升學為主的環境中,輔導室因受限於「輔導」少數特教生或資優生,而不受人所重視,其主力工作早就「轉型」成「升學輔導」:例如入學制度的介紹、備審資料的製作、口試技巧的教學……等。而性向測驗在家長不重視的狀況下,也只是徒具形式。
在完全不了解狀況下,選擇校系就變成了雙重賭注:會不會上?以及上了以後喜不喜歡?既是賭注,就很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無法負責的結果,除了得過且過,更失去了獨立思考並付諸實踐的可能,大學變成了翻版的職業訓練。更糟的是,因為社會與科技日新月異,所學當然無法與職場無縫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汱(註二)。而企業老闆們在感慨大學生素質低落之餘,更有了可以不用支付合理薪資的理由(或藉口),造成了年輕人低薪及不敢有所夢想的現實。在這樣的狀況下,難怪有更多青年會把大學當成了中途之家式的庇護所。
在無從改變現實的前提下,年輕人的困境是否有解?它的答案其實潛藏在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學『這個』有什麼用?」這當然是就現實有用與否來考量,但聽到的人多半不會太開心,因為提醒了他將來可能會淪為「魯蛇」(loser)。所以這個問題隱含了一個沒問出口的主詞:「你」;而完整的問題就是:「『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一個主詞、「你」,一個受詞、「這個」(學問),二者之間其實存在著無窮的可能。首先,二者誰比較大(或比較重要)?無庸置疑的,就現實的角度,當然是主詞所代表的人。如果「我」學了沒用,那為什麼要學?這個質疑雖然合理,但卻忘記追問:是什麼使得學習無用?是「我」?還是「這個」學問?一般都認為是「這個」學問的錯,批評它過於冷僻,背離市場需求,不符現實狀況……等。換言之,錯的一定不會是「我」;我只犯了一個錯,那就是進錯了科系。
這樣的解答相對容易承受,但這會不會是找代罪羔羊?以武術而言,太極拳與少林武術之間是否有高低優劣的絕對標準?當然,從「天下武功出少林」看來,這個答案是絕對的。但因為武術離不開實戰,所以太極與少林之間並沒有純粹客觀的高下判準,真正的判準反而是由學習它們的「人」,在相互切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少林武功再高,學的人如果火侯不到、心態可議,必然會輸給另一個努力切磋琢磨、心誠意正的太極弟子。
來源:Pixabay
因此,在客觀與主觀相較之下,客觀一定比主觀重要。任何一門學術之所以能長遠流傳,都是集體智慧的成果,而必須歷經現實與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它不是痴人說夢。因此,貿然說它無用,恐怕只是井蛙的意氣用事。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客觀,如果有,我們也無法知道(因為它既與我們無關,當然不可能被我們知道)。所以客觀絕對離不開主觀的表現,因此再高深的學問也必須透過人才能彰顯並精益求精。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諦。簡言之,不是學問本來就對現實有用,而是因為經過「人」的實踐,這才讓「學問」變得有用。
因此,真正造成無用的,不是「這個」學問,而是去學習「這個」學問的「人」。有太多學問並不著眼於解決現實問題,但學習它的人卻可以從中開擴眼界、放膽想像,以把它轉換到現實日用之中。「理論科學」與「科技」的中介,固然是由「應用科學」來擔任,但由「理論科學」邁向「應用科學」的過程中,最大的轉捩點就是科學家的視域與想像力。
但科學家之所以能有開闊的視域與想像力,就是因為他長期沉浸、專注於科學之中;而「理論科學」雖與現實無關,但現實卻是科學家關懷之所在,所以他才能把理論與現實結合,並看到習以為常的現實還有另外的層面。例如同位素(Isotope)的發現,原來只是對原子的結構做更深層的認識(註三),並未著眼於實用。但以碳同位素為例,除了眾人熟知的碳14定年法之外,碳13就用在判定幽門螺族旋桿菌所造成的胃潰瘍(註四)。
因此下次再聽到別人問「讀『這個』有什麼用?」時,先別情急包而胡亂搪塞,也別動輒批評別人不禮貌地問了不該問的問題。該做的,反而是想想自己有沒有全心投入「這個」學問?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即便它無關乎實用,你,也能找到自己在現實裏的出路。畢竟,如果能在與現實無關的學問中,都能獨立思考而有所得;那麼在切身相關的現實裏,必然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但如果對這個問題呈現動搖與疑惑,該檢討的,相信不會是學問。
備註:
一、本文所論,僅限於個人與學術之間的關係,排除因大環境動蕩的不可預測之因素,例如天災、戰爭……等。因其不可預測,自然不是可被討論的對象。
二、經濟學人智庫(EIU)在美國的2014思想領袖會議發表研究報告,未來5年到10年,科技衝擊將讓白領階級「自動化」,白領機器人(人工智慧)將逐漸取代中階工作者,除了讓年輕人的薪水無法增加,至2033年時,全球更將有電話行銷、會計稽核、零售業銷售、房屋仲介經紀等行業消失。
三、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下的不同原子,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卻不同,造成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性質、質譜性質與放射性轉變卻不同。
四、因幽門桿菌不耐酸,但它能製造「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與氨;而氨則具有弱鹼性,使細菌得以存活。因此用碳-13 標幟於尿素分子中,若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分解尿素,而產生帶有碳-13 之二氧化碳並呼出體外,進而可判定是否患胃潰瘍。
關鍵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