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530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729357acbb-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729357acbb-84956681
空污毒害心臟 研究:PM2.5低於歐盟標準也有害
本報2017年6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指控化石燃料有害健康的研究再添一筆。英國獨立報報導,空氣污染區居民的心臟功能「顯著」較非污染區居民弱。
研究人員用磁振造影檢查4255名62歲以上受試者的心臟,並將他們的心臟大小、功能與居住地的年度PM2.5水準做比較,發現就算空氣污染程度僅歐盟安全上限的一半,仍然可觀察到危害。
研究作者在歐洲心血管造影研討會上簡報這份研究,同時建議人們避開污染的尖峰時段和地點。
研究作者之一、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心臟病學家Nay Aung說:「我們發現居住地的PM2.5濃度越高,心臟尺寸越大,功能性也越差。這兩個指標和心臟病發率和死亡率有關。」
雖然英國部分地區PM2.5濃度超過歐盟設定的安全上限是25微克/立方公尺(μg/m3),但研究發現,這些受試者居住地的平均PM2.5濃度僅10微克/立方公尺。
而根據我國現行的PM2.5空氣品質標準,24小時為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為15微克/立方公尺。
Aung指出,可見就算空氣污染程度低於歐盟安全上限,對心臟仍有所危害,而且目前的安全上限其實並不安全,應該要更低。「許多證據顯示,主要由柴油車輛排放的懸浮微粒,和心臟病發、心臟衰竭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Aung說。
研究也發現,PM2.5濃度每增加5微克/立方公尺,左心室尺寸增加4~8%,供血動力也減少2%。
學界還不是很清楚空氣污染傷害人體的機制。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確認,懸浮微粒可以穿過肺臟進入血管。在另一項研究中,志願者吸入黃金色奈米微粒15分鐘後,血液和尿液中都可檢驗出黃金色的奈米微粒,在體內留存時間甚至可超過三個月。
Aung說,居住在污染地區者的心臟問題可能是發炎反應的結果,進入人體的懸浮微粒激發局部發炎反應,進一步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參考資料
作者
蔡麗伶(LiLing Barricman)
In my healing journey and learning to attain the breath awareness, I become aware of the reality that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world are breathing the same breath. Take action, here and now. From my physical being to the every corner of this out of balance's pla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