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5811?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0a2790370a-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0a2790370a-84956681
不用除草劑,雜草怎麼辦?
守護田莊的聰明雜草管理學
守護田莊的聰明雜草管理學
作者:蔡佳珊(上下游記者)
雜草之所以「雜」,對照的是人類栽培作物的單一。但「雜」也是自然的本色,所謂生物多樣性,本質就是「雜」。雜草,正梗在人與自然之間的扞格之處。在農業行為中,農人對待雜草的態度,正反映出在作物生產和維護環境之間的兩難。
「想把田區雜草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除了不合經濟效益之外,也會破壞農業生態平衡。」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公害防治組組長蔣永正指出,雜草有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功能,農民不能抱著除草務盡的心態。
蔣永正強調,雜草管理應採「綜合防治」,針對作物生育期、雜草族群動態和相關環境變化,選用適當的技術,將雜草的危害控制在「臨界經濟損失」(threshold economic loss)之下即可。早期預防尤其重要,可以有效的減低雜草問題的發生。
深入了解雜草,綜合管理才聰明
台大農藝系副教授、雜草管理研究室主持人黃文達詳細解說,雜草管理的方式除了噴灑除草劑之外,可分為:一、預防性防治,二、人力、機械及物理性防治,三、栽培管理,四、生物防治。
「預防性防治」分兩部分,一是邊境管理時加強檢疫、避免外來種雜草入侵,二是田間管理時,不要讓有害雜草開花結籽。由於一株雜草成熟後於一個生活史內可以產生數千顆、甚至數十萬顆種子,且可在土中存活很久,若能在雜草開花結籽前就除草,便可減少雜草種子大量落入土壤種子庫的機會。
人力、機械及物理性防治,是最廣泛的除草方式,包括人力除草、剪草機、整地中耕、水管理、火燒、以雜草抑制蓆敷蓋等均屬之。
栽培管理則包括:
- 種植競爭性品種,即作物本身要長得比雜草快,播種時種子的新鮮度很重要。
- 移植、密植、窄行距,使雜草難以生長。例如蔬菜先行育苗再移植。
- 輪作,例如水旱田輪作。
- 種植覆蓋作物,例如草生栽培。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原、昆蟲、動物來去除雜草。譬如有些農民會畜養雞鴨,幫忙在果園或水田吃雜草。微生物防治方面,例如藥毒所曾研發高專一性的炭疽病孢子,可有效防除平原菟絲子。
專家認為,若要使用除草劑,也必須選擇性地精準少量施用。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強調,「派藥要看草相,要專業派藥。」除草劑有的是葉子吸收、有的是根部吸收、有的是抑制種子發芽,有的針對禾草、有的針對闊葉,要用什麼藥需視草種和作用機制而定。而且必須交替使用,才不容易產生抗藥性。
草生栽培種什麼草?怎麼割?掌握重點原則
使用除草劑之外,用人工或機械割草是最常用的除草方式。但黃文達提醒,很多人割草都是割到底,其實這是錯誤的,應該要掌握「三分之一原則」,也就是只割去整株草高度的三分之一。否則割完之後,強勢入侵草種會更強勢,譬如大花咸豐草。
至於草生栽培,可分為選留自播性本地種野草(或稱「自然草種」亦即原來就有的草),或是人工種植本地種覆蓋作物。理想狀況下,自播性野草因為多樣性高,較易維持生態平衡。不過也有農民選擇種植單一草種,農改場目前就推薦了數十種低矮匍匐生長的淺根性草種,包括水薄荷、紅葉滿天星、蠅翼草、匍根大戟、四瓣馬齒莧等等,需視農民偏好和所在環境而定。
田間常見草生栽培。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張汶肇表示,要種植特定草種比較費工,要花時間去種和管理,並防除其他不要的草種。如果農園面積大、沒時間,也可以留自然草種即可。農改場推薦的草種,以生長速度快、取得方便、容易繁殖、適合當地環境為主,且植株低矮,有些是橫向生長,就不需要常常割草。
綜合專家建議,適合農園的覆蓋植物宜具備以下特性:無攀緣性、無刺、耐踐踏,不妨礙農園作業;環境適應性強、生長快速、多年性不用常更新;植株低矮、分枝性低,根部固著力佳;非作物病蟲害之寄主等等。如果還能具備固氮、分泌有益作物或驅趕害蟲物質的功能,或可作為野菜或藥草增加收益,那就更具價值。
種草驅蟲,收益暴增,非洲「推—拉系統」大成功
黃文達就舉出一個國外有名的案例:由Zeyaur Khan博士發明的「推—拉系統」(Push-Pull System),已經在非洲肯亞等地的許多農場成功應用。農民在玉米株行間種上豆科的山螞蝗,此草會釋放揮發性氣味,能驅趕害蟲玉米螟之成蛾,玉米田外圍再種上象草(狼尾草),將玉米螟之成蛾吸引過去。一推一拉之間,便降低了玉米田中的蟲害。山螞蝗不僅具固氮能力,還會分泌相剋物質,抑制危害玉米的寄生性雜草——巫婆草,具備多重功用。象草也可當做牲畜飼料來源。
於是沒錢買農藥的肯亞農民,因為善用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僅解決病蟲害煩惱,產量收益更大幅提昇,兼顧了經濟與生態。
台灣能否複製仿效這樣的成功案例?儘管草生栽培已推廣多年,但黃文達指出,關於各個草種與作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草種下去以後對於昆蟲生物相、土中微生物相、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目前國內研究都相當不足,應規劃跨領域的計畫,結合昆蟲、植病、土壤各門專家共同投入。
草生栽培農民:政府應有綠色補貼,而非補助除草劑
「我幾年前買割草機的時候,被大家笑死了,他們覺得除草劑噴一噴就好。」屏東蓮霧農張靜玉直言,人工除草很累,請人的話一天工錢要1600到2200,夏天割完不到一個禮拜草又冒出來,若用除草劑不僅便宜,且兩、三個月噴一次就好。「要拿出什麼樣的誘因,才能引導生產者去做?」
張靜玉呼籲政府,應該把不用除草劑納入綠色補貼的範疇內,只要一點點錢,農民就會有動力。她指出現況矛盾:農會不但補助化肥,又補助除草劑,但是沒有草留住肥料,一下雨通通流失,不都是浪費?
張靜玉還有個「割草合作社」的構想:募資30萬,購買十部電動割草機,供同一地區農民自由租用,就不需要人人都買一部割草機。在雜草旺盛的夏天,可以請放暑假的年輕學生來打工割草。因為電動割草機是塑膠刀片,操作安全、難度也低,學生應該很容易就可上手。
守護田莊,從草做起,英國農民化身環境守護者
黃文達也建議,綠色補貼可以納入原生種野花野草的復育。因為除草劑長年施用,許多原生野草面臨消失危機,若是請農民留草種草,而且是復育原生種,就有生態補貼,自然有農民願意做。
英國早在1996年就開始推行「田莊守護計畫」(Countryside Stewardship Scheme),至今已20年,鼓勵農民在務農的同時也維護環境價值,增加生態多樣性,並豐富鄉村地景的自然之美。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多年前曾到英國實地參訪,「農田本身可以是慣行農法,但在田區周圍保留數公尺的綠帶養草,綠帶不用除草劑和農藥化肥,依長度或面積給予環境補貼。」建置這樣的綠帶和綠籬、草畦,可作為各種昆蟲、鳥類的生物棲息地,不僅可培養害蟲天敵,還能復育一些稀有草種。
休耕補貼也可以更有建設性。我國休耕農田常種植田菁或油菜花,而英國農民則會買野花種子來灑,各種原生種野花會吸引不同昆蟲,增加生物多樣性。以上種種政策設計,讓慣行農民也願意幫助生態。
當前政府正積極推動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不過標準可能還是放在「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也就是不使用農藥和化肥。但這標準對於栽培多年生作物的大多數果農仍是可望而不可及,若能對開始不用除草劑、從事草生栽培的農園釋出更多鼓勵措施,尤其是坡地農園,應更能直接對應補貼原則中「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宗旨。
※本文轉載自上下游〈不用除草劑,雜草怎麼辦?〉,不適用CC授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