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衝出垃圾圍城 中國垃圾分類行不行?


http://e-info.org.tw/node/205693?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e5df96dc99-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e5df96dc99-84956681

衝出垃圾圍城 中國垃圾分類行不行?


建立於 2017/06/21
作者:馮灝(中外對話研究員)
中國正在試圖健全正規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讓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從理念變為現實。
八歲的北京女孩瑤瑤在學校的環保活動上學會了垃圾分類。回家後,她興奮地請爸爸媽媽把生活垃圾仔細分成廚餘、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再投放到小區的分類回收垃圾桶。但清早到來的環衛車還是將不同顏色垃圾桶里的垃圾一股腦兒混放到一起運走了。小女孩的熱情變成了滿腹疑惑。

垃圾分類可以引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圖片來源:weibo
垃圾分類可以引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圖片來源:weibo
垃圾分類的概念在中國已經推行近20年,但收效甚微,拾荒依舊盛行。而在正規回收領域,粗放的填埋處理依然是主流。
這一局面可能面臨改觀。2017年3月,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編制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其中規定,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10座以上的城市試點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無法分類的問題 究竟出在體制還是素質?

關於中國垃圾圍城狀況的公共討論往往簡化為抽象的「國民素質」問題。然而,對一部分逐漸擁有垃圾分類責任意識的中產家庭而言,垃圾管理體系的不健全令他們有心無力。
很多人和瑤瑤一家有一樣的擔憂。垃圾分類是回收、收集、運輸、處理的產業鏈,一環失守全盤淪陷。中端收集、運輸環節的缺失,處理環節也沒有公開透明的資訊,將讓前端的回收分類顯得全無意義。
而非正式回收渠道接收了大量垃圾,甚至不少大樓和小區的物業公司和個體拾荒者有固定的合作關係。儘管拾荒者會對收來的垃圾進行分類以利於出售,但產生了回收不當導致的二次污染等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胡嘉明曾多年對北京郊區一個拾荒者社群做人類學調研。她告訴中外對話,政府一直在嘗試把個體拾荒者納入到管理系統中,但不是很成功。
早在2000年,中國就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8座城市列為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城市,從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到公益廣告、環保教育,配套措施做了不少。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缺乏民眾的持續參與是垃圾分類無效率的原因。這一點上,中國與垃圾分類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顯然,造成這種狀況的,不僅僅是國民素質,更有體制的缺陷。隨著中國城鎮人口的繼續增長,消費水平的上升,粗放的管理模式能否解決越來越大的垃圾問題,令人擔憂。
根據環保部發佈的數據,2015年中國24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1.856億噸。如果用裝載量為2.5噸的卡車來運輸這些垃圾,所用卡車長度近50.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2圈。
如此大量的垃圾,顯然需要一場管理體制的革命。
劉建國認為,垃圾分類本身並不等同於減量,但將極大地有助於減量。
以乾濕分類為例,如果把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即在垃圾產生的源頭把水分去掉,進入清運環節的垃圾重量就能夠減少50%,這將為城市節約出大量的空間資源。其他品類的細分也將帶動後端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設施效率的提高,達到後端減量的效果。
此外,分類還可以引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在消費環節減少垃圾的產生,促進前端減量。
 

垃圾分類可以引導居民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圖片來源:weibo
北京市某小區的分類垃圾箱,居民一般選擇直接扔進「其他垃圾」車。圖片來源:馮灝

打通垃圾分類鏈條 確實「回收」的關鍵

發改委坦承,《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能否成功的關鍵,是能不能打通後續收運、利用、處理等諸多環節。《方案》著重強調了收運、回收、終端處理等設施建設與前端分類工作的配套銜接,避免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分類效果。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於2016年12月在黨中央內部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快建立回收、收集、運輸、處理全程分類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制度。
「垃圾分類」已經被提到中國國家政策中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垃圾分類的產業鏈打通亦是政府和民間社會的共識。民間垃圾管理行動網絡「零廢棄」聯盟的毛達建議,以北京為例,每個區縣都應該建立起一條「垃圾分類示範線」,而示範體系絕不能有任何妥協。即便由於配套措施不成熟,示範線上的部分環節收不到「合格垃圾」導致空轉,也不能混入「不合格垃圾」。
毛達強調,這一示範線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重建公眾的信任,另一方面,空轉的處理線也會逼使相關部門提升垃圾分類工作。
此外,示範系統需要將全部過程的操作資訊公開給社區居民,讓居民清楚分類的垃圾最終進入到的分類處理設施。

強制垃圾分類的可能 垃圾製造者的責任

打通垃圾分類體系之後,順理成章的下一步就是進行強制垃圾分類。杭州就在探索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對垃圾分類投放不達標的小區物業管理者徵收罰款乃至停止垃圾清運。事實證明,停運這一處罰措施行之有效,大多數小區物業公司會在停運第二天主動聯繫街道和城管部門,表示立即修正。
但是,無需為自己留下的垃圾負責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有市民提出質疑,「我明明在繳納商品消費稅、物業管理費、環境衛生費等等費用,為什麼還要參與分類?這難道不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嗎?」
「所謂強制,隱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類的責任,明確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產生者,要對這些垃圾負責,否則就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劉建國解讀說,「但根據國內的現實情況,估計短時間內可能還是會將強制性手段與激勵性措施結合起來,雙管齊下,讓居民盡快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養成新習慣,首先需要打破舊習慣。但垃圾分類近二十年來僅僅流於表面,這不免讓人擔心,垃圾處理鏈的、真正的垃圾分類真的可以在中國城市社區,乃至廣大鄉村地區扎根嗎?
在垃圾圍城的隱憂之下,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是越來越急迫要回答的問題。垃圾分類不是目的,但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環境資訊中心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