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5354?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8b01a98dcc-EMAIL_CAMPAIGN&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8b01a98dcc-84956681
與水共存之路 從水泥化到海綿化的都市新樣貌
採訪:張岱屏、于立平、陳佳利;撰稿:張岱屏、于立平;攝影:柯金源、陳忠峰、張光宗;剪輯:陳添寶、陳忠峰、張光宗
6月2日上午,中央氣象局發布大雷雨警報,呼籲北部嚴防土石流及淹水,短短一小時,台北市東湖國小就測到當日最大降雨量,每小時154毫米。目前台灣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只能應付每小時40-50毫米的降雨量,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是每小時78.8毫米,已是全台最高,面對暴雨來襲,還是無法負荷。
城市內的排水宣洩不及,城市外的河水也暴漲,達到水位警戒值,台北市緊急關閉基隆河沿岸水門,防止河水淹到市區,趕不及移車的民眾,只能眼睜睜看著愛車泡水。
台北市是以200年的洪水頻率作為堤防興建標準,但在氣候變遷下,堤防與抽水站不再是不淹水的保證,長期關注水環境的研究學者廖桂賢表示,過去著重於防堵河流外水進入市區,再快速把市區的內水排出,但是隨著強降雨頻率越來越高,城市必須自己想辦法吸水。
台北市十年前開始推動總合治水,以滯洪方式,減緩淹水壓力,金瑞滯洪池在2015年3月完工,是內湖地區第二座滯洪池,滯洪池面積約1.8公頃,計畫蓄水量27000立方公尺,相當於11座國際標準游泳池,居民認為這次有發揮功效。
另一座滯洪池位在大溝溪中游,1997年的溫妮颱風和2001年納莉颱風,鄰近大溝溪的大湖山莊街淹水嚴重,台北市政府耗資1.4億元,興建調節洪水、攔截上游泥沙的治水園區,在2007年正式啟用後,多年來少有淹水災情,但是6月2日,部分居民再次經歷淹水惡夢。
地下室到處是淤泥與積水,許多停車場的車輛滅頂,車身滿是黃泥,大雨過後, 當地居民在志工協助下,共同清除泥沙,清理泡水物品,想要趕快恢復家園。
其實每個地區的先天地理環境,左右著災難強度,沉砂滯洪系統不是萬靈丹,再加上都會區人口密集,找個適合興建滯洪池的山谷非常困難,只好想辦法往地底開挖。市府在文山區規劃了兩個地下滯洪池,興建經費高達9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天浩計算後發現,地下滯洪池每立方米價高達11萬,完工後還是不能保證不淹水,還不如將這些錢用在保護附近民眾及災難預警上。
治水不只是政府的責任,過去建商興建大樓導致都市逕流量增加,後果卻由全民承擔。現在新的建築法規規定,建商興建大樓時必須做雨水抑制,未來每棟大樓的筏基,都像一座小型滯洪池,不但可以減緩洪水,貯存雨水還可以回收利用。
不只建築物能儲水,新型態道路也可以儲水,汐止中正社區這條道路表面有很多孔洞,看起來不是太特別,其實它的秘密藏在地底。原始土層上有可以透水的級配層、儲水的碎石層,再加上導水管及混凝土鋪面,雨水透過地面孔隙,經過碎石層過濾,流到地下的儲水槽。在乾旱時期,海綿道路的地下水,成了社區花木的救命水源。當地里長曾經檢測水質,發現碎石過濾後的水質還不錯。
海綿道路還可以調節微氣候。當太陽出來,地下水透過孔隙蒸發,替地表降溫,即時溫度監測系統測量發現,夏天地表溫度跟柏油路面相差20度以上。除了汐止的海綿道路,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也設計了一段透水道路,雨水經過透水瀝青流到地下的水撲滿,再抽到兩邊生態池,讓水循環利用。
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也設計了一段透水道路,雨水經過透水瀝青流到地下的水撲滿,再抽到兩邊生態池,讓水循環利用。
過去一百年,暖化導致全球增溫,台灣都會區氣溫上升了1.4度,接近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台灣城市因為過度水泥化,夏季甚至比赤道附近的新加坡還熱。熱島效應不只是加溫,也會造成局部性暴雨增加。
海綿城市可以減緩熱島效應,間接減少暴雨發生機會。學者認為,不只道路與建築應該海綿化,都市公園綠地也應該全面體檢,除了多打造可以透水、吸水、蓄水的綠地,分攤過多的雨水,部分景觀規劃也開始調整思維,把都市微氣候當作規劃的依據。
南港三重世貿公園依據當地氣候種植多樣的本土樹種,創造丘陵與山谷的地形的起伏,在小型的人造谷地裡栽種了100多種本地的蕨類植物,利用雨水回收做噴霧與澆灌,達到調節微氣候的效果。
2016年一項針對全球301個城市面對自然災害與事故的調查結果出爐,台北市被評選為全球最脆弱的城市,廖桂賢建議,水患治理不只有抵抗,而是應該重新思考加強城市的承洪韌性,朝韌性城市前進。
面對氣候變遷,假如我們的都市發展,繼續走過去水泥化的老路,我們的城市恐怕會越來越難生存,除了要改變道路,建築,公園綠地,還包括整體的都市規劃,從每個方面,重新找出與氣候的和解之道。
※ 本文轉載自 公視 我們的島【與水共存之路】
06/05(一) 22:00首播
06/09(六) 11:00重播
06/05(一) 22:00首播
06/09(六) 11:00重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