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202657?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aaddf41c19-EMAIL_CAMPAIGN_2017_01_25&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aaddf41c19-84956681
海岸林肩負國土綠網串聯重任 解編後再造 事倍功半
過往為發展大量解編 如今造林腹地有限 巧婦難為無米炊
過往為發展大量解編 如今造林腹地有限 巧婦難為無米炊
本報2017年1月25日桃園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冬日的桃園觀音海岸,東北季風威力大到讓人站不穩。風機隨著風轉動發生嗡嗡聲,甚至沒有風聲來得大。雖然是最好的風場,同時也是最不利於植物生長的地方。日治時代就設定為飛砂保安林,歷經半世紀物換星移,如今重拾保安林任務,考驗著林務局以及新竹林管處的治理能力。
儘管強風讓人站不住腳,甚至稱不上當地的強風,一群海岸造林專家受林務局邀請、聚集於此,提供造林建言。
造林之前先定沙 強風日曬鹽霧大考驗
連綿橫亙眼前的沙丘,是新竹林區林管處設置的定沙裝置,也是海岸造林的前置作業。新竹、桃園一帶的海岸屬於堆積地形,林管處為了攔截沙源,不讓沙淹沒保安林,要在前緣進行定砂。一米高的圍籬,早已讓沙子蓋過頂端,沙丘上約略可見風的紋路,顯示其飄動的方向。
只是,無論沙籬或防風籬,大概一年半載就會傾圮倒伏。沙丘之外,只有零星的爬藤和灌木,很難看出這幾年投入的造林工作。儘管新竹林區管理處這幾年盡力在大園海岸造林,成效卻不如預期。
據新竹林管處作業課長鄭雅文介紹,這裡的海岸線離海約50~300公尺,沙丘之外就是海洋。而季風讓林木無法往上長,同時也帶來很多飛沙;夏天日曬蒸散作用也相當驚人,高溫可達50℃;再加上鹽霧等因素,造林效果大打折扣,植栽大部分匍匐或頂稍乾枯、死亡,環境相對惡劣。
「底下有些已呈現萌糵[1]發芽,但長到某個高度,又會受季風、鹽霧等環境因素影響,無法往上長。」鄭雅文說,植被高度都在2公尺以下,一些植被頂端呈現乾枯現象。
頂端乾枯與風切造成的傷口有關。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郭幸榮解釋,植栽傾倒後,因強風造成切口,之後又讓鹽分蓋住傷口,到了冬天就形成乾枯。但是越往陸地,乾枯的情形就越少,因為鹽分被前面的樹擋掉了。
林帶幅不足 解決風沙設置竹籬笆
為了穩定沙源而於岸邊定沙,待其穩定後才展開造林工作。新竹新管處處長張鐵柱說,定沙通常是以約一米高的竹籬笆阻擋風的動能,留住一部分的沙;沙丘穩定與否,從地表的蔓生植物來判斷,例如當馬鞍藤進駐,代表這塊地已趨於穩定。
眼前的沙丘不到一年就堆疊而成,但是民眾卻因沙丘太高影響防汛道路陳情,希望能推掉或降低高度;但是這項定沙工作不能不做,不做將影響後方的防風林,這讓新竹處十分兩難。
海岸林於1950年間以行政命令交由各當地縣市政府代管經營,2003年7月交回林務局接管。只是歷經半世紀重回林務局手上的海岸林相早已破碎。為了滿足濱海工業區開發,解編上萬公頃海岸林,大園、觀音,甚至全台十幾個個濱海工業區,都是使用林地;此外,漁港、港埠、港提,也都是使用林地。
海岸林是指「從內陸向海岸灘線處分佈之狹長型林帶」,海岸造林牽涉到氣象、海、洋流、飛沙移動,硬體構造物以及樹種,缺乏任一環節,可能就導致造林失敗。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研究員陳財輝指出,過去傳統造林會將林帶幅設為兩公里、一公里或500公尺不等的足夠幅度,現在留給海岸林的幅度明顯不足。
「因此,當我們不得不在狹窄的範圍內造林、達到保安林的效果,處境當然艱困。」他進一步說明,海岸林要生長健全,一定得有前線植被幫忙擋住不利因子,前面擋後面長;現在則因的林帶幅度(寬度)不足變得困難。
「飛沙是自然產物一定會有,它是生態問題,以人為方式解決需經過綿密計算、難度很高。」陳財輝解釋,草漯自然景觀在台灣屬於獨特地景,風沙是自然產物的一部份。過去海岸林腹地足夠,讓飛沙得以慢慢堆、慢慢推到海岸,形成自然沙灘,現在則因無法取得更多用地,變得必須以定沙、堆積人工沙丘的工程手段達成造林的目的。
另外,造林之後仍有可能出現「孔隙地」,孔隙地是因環境惡劣、苗木長不起來所造成的缺口,一出現孔隙地,讓風、鹽霧等環境條件有隙可乘,若不及時處理,就會擴大影響造林成效。目前的對策是只要有孔隙地,就立刻補植,並以樹海戰術密植,達到一公頃約1萬棵,不讓孔隙地擴大。
海岸保安林防風防潮害 產業道路都靠它
海岸造林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首先,必須理解海岸林肩負的重要角色。林務局依其目的粗分為:「防風保安林」、「飛砂防止保安林」,還有藉森林庇蔭調節水溫,誘集魚類棲息繁殖,增加漁業生產的「漁業保安林」,以及減輕暴風或海嘯所帶來浪濤潮害的「潮害防備保安林」,四種功能與類型,各有其保全的對象。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這與保安對象有關,大園這片海岸林之後有農田,接著是西濱公路、工業區……,舉凡民眾活動的區域,就是海岸林的保全對象,因此必須克服萬難造林。
但是,公共設施用地、道路新設工程、工業區開發等,剛好是造成林相退化的原因,這也使得林管處造林前仆後繼。
林務局長林華慶去(2016)年接受本報訪問時宣示,將串聯西南沿海濕地生態,以既有海岸保安林為基礎生態造林,建構西海岸生態保育軸;如今這項行動以「西海岸生態綠網」為議題,成為「台灣國土保育生態綠色網絡」[2]五大核心地區之一。
雖然林務局在這項行動的目的「不是擴大保安林,而是運用既有的保安林,結合沿岸濕地及生態造林,形成西海岸綠廊,守護海岸,發揮生態哨兵的功能。」不過以草漯立地環境,要達到國土保安,恐怕不是林務局獨力可為。(系列報導1/2,未完待續)
台灣海岸與海岸保安林
海岸保安林總面積:約13,047公頃
臺灣海岸類型分為四大區塊:
北部沉降海岸:西起淡水河口,東至三貂角
西部隆起海岸:淡水河口南岸至屏東楓港附近
東部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恆春半島旭海一帶
南部珊瑚礁海岸:以恆春半島為主、澎湖群島
西部隆起海岸:淡水河口南岸至屏東楓港附近
東部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恆春半島旭海一帶
南部珊瑚礁海岸:以恆春半島為主、澎湖群島
(資料來源:林務局提供)
※ 註釋:
[1]指植物長出新芽。萌:生芽、發芽。蘗:樹木砍去後又長出來的新芽。(參考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