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你來報報】當社工遇上農地 劉燕霖「綠色照顧」溫柔陪伴弱勢生


【你來報報】當社工遇上農地 劉燕霖「綠色照顧」溫柔陪伴弱勢生

文字大小
 119  1 Share1 
 
 
本報2015年11月20日花蓮訊,公民記者謝宗璋報導
當社工遇上農地,帶著對環境教育的熱忱,劉燕霖在花蓮鄉村陪伴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進行「綠色照顧農耕課程」,以當下的務農生活型態為基礎,結合社工的專業背景,期望用大自然的力量,感染他們的生命。
劉燕霖向學生示範如何播下菜苗。(相片提供:劉燕霖)
劉燕霖向學生示範如何播下菜苗。圖片提供:劉燕霖。

現行體制束縛  社工成工具

甫從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畢業,劉燕霖就投入社會工作。她的第一份正職,是在一間精神專科醫院,從事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倡導,後來進入一家服務心智障礙者的民間協會,輔導對象有兒童及成人。
然而兩年的社工之路,她走得備感煎熬。她說,業主講求工作效率,許多個案難以在勞動市場生存,所以社工得一直協助他們尋求資源以維持生計,但這些都只是短暫的。「在現行社福體制下,個案無法受到永續保障,社工更成為工具,卻只能維持問題存在而已。」
她感慨,社工就像是為解決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問題而存在。80年代起源於歐洲及澳紐,以環保、和平、社會正義為訴求的「綠黨」,是劉燕霖曾在大學時期接觸過的少數有關環境人權的社會工作理論,這是有別於資本主義學派的思維模式,她越讀越有勁,也開始嚮往投入環境教育的工作。而在職場上身心俱疲的她,讓埋藏許久的夢想被召喚出來。
「我能否找到一個人與土地、社群連結的和諧方法?」於是她毅然放下工作,奔向花蓮,於東華大學攻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這段時間她開始對種田萌生興趣,去年畢業後,便留居花蓮扛起鋤頭,當起友善土地的小農。「我想跳脫資本主義框架,過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我相信,透過土地照顧人,弱勢者可以活得更有尊嚴,用自己的能力謀生。」

開啟「綠色照顧」  弱勢者活得更有尊嚴

去年因為一位小農夥伴的牽線,劉燕霖開始為花蓮一所國中資源班學生,上幾堂農事體驗課,陪伴他們走入田園,享受打理農事的樂趣。這學期更加頻繁了,每週二下午,約兩個小時,她都義務前往,在校方支持下,她與學生於校園角落開闢一塊學習田,從規劃菜園、翻土整地,到育苗播種、澆水除草,以及採收作物,在約莫三坪的土壤裡,栽下蘿蔔、芥菜、菠菜等秋冬蔬果。
有人說,她為孩子做的是「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然而她卻認為自己在做「綠色照顧」(Green Care)。2012年當她走訪花蓮樸門部落,與一群社工的相遇,讓她接觸這個概念。
歐洲農業受到全球產業轉型影響,思考出路,他們就在既有農牧工作中,結合身心障礙者的復健、過勞工作者的休養、精神疾患者的療癒,形成以農園為基礎,針對不同個案需求設計不同的照護方案,醫療、心理衛生,以及農牧業界、環境生態等多重整合,照顧人類身心,發展為「綠色照顧」。
「綠色照顧」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互動關係,比起強調療癒功能的園藝治療,具有積極的社會性意義。「其實我想做的就只是『陪伴』,對我來說他們只是人格特質不同,所以我並不會以身心障礙者來看待他們。」
綠色照顧志工陪伴學生一起翻土整地。(相片提供:劉燕霖)
綠色照顧志工陪伴學生一起翻土整地。圖片提供:劉燕霖。

土地滋養、信任真誠灌溉  學生潛力如花盛開

兩小時的綠色照顧農耕課程,劉燕霖會先在教室向學生說明當天農事內容,然後便下田去。不管是撿石頭固定田埂、翻土,讓他們體驗勞動的辛苦。以廚餘堆肥拌入米糠,告訴孩子運用天然有機堆肥,改善環境,恢復地力。挖洞播入菜苗,培養他們的專注與細心。「他們都很賣力,雖然有時候會失去耐性,不過能夠享受農事最重要。」
劉燕霖回憶上學期有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自閉症學生,精力旺盛,起初她還擔心他會搞砸,沒想到進入田裡他變了個人似的,只見他小心翼翼地呵護菜苗,她說:「我發現,當你相信他可以做到,並且真誠跟他相處,他就會真的做到。」
這學期的第一堂課,她讓學生自由發想,設計菜園的樣貌,只見大家都低著頭,誰也不願上前來畫黑板。這時她發現一位學生在座位上自己作畫,於是她就請他帶著鋤頭到學習田再畫一次,沒想到整個學習田就像是一盞盛開的花朵,令在場觀察的班級導師相當驚訝,不知他有繪畫天份。
該校資源班導師表示,學生在劉燕霖的帶領下,都相當踴躍參與、認真投入。透過體驗農事,讓學生認識自然農法的耕作型態,其實對學生來說非常有趣。
別小看資源班學生,這是他們在田地作的畫。(相片提供:劉燕霖)
別小看資源班學生,這是他們在田地作的畫。圖片提供:劉燕霖。

農耕「療育」下一步:服務兒童  

明年,劉燕霖將把綠色照顧計畫推向服務兒童。她表示,身心障礙孩童在學齡前受到的早療照護,在孩子上小學後便停止,只有資源班或特教班的教育資源介入,或搭配巡迴輔導的特教老師進行課程輔助,而這些課程通常只強調強化學科智識為主,但是對其身心障礙療育需求不能因而停止。
劉燕霖確信,透過綠色照顧的自然農耕課程,將身心障礙者帶入自然、培育自然的綠色作物,在行動、互動與反應的照顧植物過程中,能獲得自然的療癒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