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管理不善重挫沿近海漁業 民間推動建置雲端申報系統


管理不善重挫沿近海漁業 民間推動建置雲端申報系統

文字大小
 27  1 Share1 
 
 
本報2015年11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遠洋漁業遭市場大國歐盟發黃牌警告,若半年內不積極處理「IUU」(「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將進一步抵制所有台灣漁船撈捕的漁獲,估計每年損失5億2千萬台幣;為此,漁業署雖展開「漁獲未報告」管理一連串措施,沿近海漁業也同步上路。
不過民間團體憂心,以舊思維加入全球永續漁業行列,恐是緣木求魚。呼籲政府建立有效管理,納入「雲端申報」實務與「公民參與」精神,並發動「台灣公民對沿近海漁業改革之建議」連署
全民守護海洋,民間發起「台灣公民對沿近海漁業改革之建議」連署。攝影:廖靜蕙
全民守護海洋,民間發起「台灣公民對沿近海漁業改革之建議」連署。攝影:廖靜蕙
業界粗估,魚類價格若以平均1公斤150元計算,依照沿近海漁業一年15萬噸撈捕量,約225億元產值;而運銷加工餐飲零售帶動5倍經濟效果,約1千2百多億產值。
湧升海洋兼責任漁業指標創辦人徐承堉指出,由於漁業管理資源的傾斜,不重視沿近海漁業管理,導致不知漁業資源現況,連15萬噸撈捕量是否為真,都是未知數。沿近海漁業只供內銷,長久來缺乏有效管理,未能顯示其效益,錯失產業發展,不但影響海洋漁業資源,更誤導漁民,以為漁業是沒有前途的產業,重挫發展契機。

「漁獲未報告」祭對策  管理仍落後

漁業署今年3月公佈《卸魚聲明書申報管理規定》,沿近海10噸以上漁船預定從明(2016)年7月1日起,需至指定漁港過磅卸魚,並透過區漁會蒐集漁獲資料。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認為,台灣民眾吃的魚,多來自沿近海,台灣政府卻長期忽略沿近海的永續管理。今因歐盟壓力,才開始「順便」要求沿近海船填寫「卸魚申報書」,漁獲申報管理辦法仍採用漁會傳統人工窗口,且未匯整對消費者有用的訊息,對實質改善漁業管理的效果不大。
沿近海漁業經濟潛能長期未受重視。攝影:廖靜蕙
沿近海漁業經濟潛能長期未受重視。攝影:廖靜蕙
湧升海洋長期從事永續海鮮產業推廣、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徐承堉表示,相對於遠洋漁業幾乎是外籍勞工以及少數船長,沿近海漁業都是國內漁民,影響國民生計更大。漁民殷切期待海洋永續,但台灣漁業部門卻以遠洋漁業為主,窮於回應國際要求;對沿近海資源管理做得比較少,顯示漁業想像過於狹隘。
另外,撈捕資料登錄仍需透過漁會取得,不夠公開透明。他認為應逐步建立雲端管理,透過漁民自主登錄管理,以及資訊透明、全民公開監督的方式,讓資料越來越正確,使沿近海漁業資源管理更有效。他說,「台灣資訊發達,卻在漁業資料申報上顯得落後;社會越民主自由下,更應相信人民有自主管理的能力,而不是都要政府派人監督。」

IUU零容忍  政府應同步

對於歐盟新聞稿使用對於IUU捕撈「零容忍」,立委邱文彥指出,是相當嚴重而沉重的警告,宣告對非法捕撈不再容忍,並且希望台灣能加入永續漁業的行列(“join the European Union in promoting legal and sustainable fisheries worldwide.”),行政院應正視,漁業管理也應更嚴謹。
不過他提醒,讓漁民透過雲端申報的想法雖好,但也需考量漁民是否習於電腦作業,建議漁業署應建立簡易的APP讓漁民可以輕鬆上手,簡易登錄漁區和魚種,提供重要的數據。
民間團體指出「作業海域」使用聯合國農糧署遠洋漁業代號(FAO 61 海區)是不足以顯示台灣海域漁業資源的現況,他們參考氣象局資料,提出兩個版本的建議(如圖);「魚種名」則建議參考中研院「魚類資料庫」,找出每種魚類名稱一致用法,避免混淆。
正確登錄撈捕資料,對於海洋永續及消費者都有保障。攝影:廖靜蕙
正確登錄撈捕資料,對於海洋永續及消費者都有保障。攝影:廖靜蕙
「吃不到魚代表著海洋生態的潰散,當海洋捕不到魚,代表陸地生態系也跟著崩解,是攸關人類族群存續,不只是有沒有魚吃的想法。」立委田秋堇指出,推動永續海鮮也該從消費端談應負的責任,知道魚從何處來,如果是瀕危或急遽減少的魚類就不該再吃。
「我們每天以鈔票決定我們的生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孫秀如說,一些魚種雖未標示瀕危,從漁獲顯示是逐年變小;再加上資訊不正確、不公開透明。導致消費者購買海鮮時挫折重重,想保育也感到無力。不論是傳統市場或生鮮市場裡的商品,都無法知道這條魚究竟是從哪裡來、怎麼來的。
「台灣民眾其實很願意為漁業資源保育盡一份心力,但是如果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資訊去做選擇,他們也無從幫起。」孫秀如說,她要求漁業署改革漁獲申報系統,拉近消費者與海鮮的距離,實踐「從產地到餐桌」資訊公開化。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梁詠琪則指出,政府歷經七年,仍無法劃設台灣白海豚[1]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最大的困難是拿不出長年、可靠、有公信力的各類魚種漁獲量變化資料、交易價格、整體漁業經濟的實際數據等資料。明明海洋污染嚴重、海裡抓不到魚,白海豚很多都餓肚子,卻讓漁民誤以為保育白海豚會損害當地漁業利益。她表示,要解開這樣的誤解,唯有建立科技化管理、讓漁業數據公開透明,才能讓白海豚與漁民追求共存共榮的未來。
民間建議的漁區分法。(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提供)
民間建議的漁區分法1。
民間建議的漁區分法。(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提供)
民間建議的漁區分法2。
註釋:
[1]鯨豚研究學者王愈超(John Wang)今年發表於《Zoological Studies》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位於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族群,因為地理區隔的因素,無法與中國沿海水域的白海豚基因交流,在演化上獨立於中國水域的白海豚,屬於亞種。依據國際規範,一旦通過國際認可的期刊發表論文,學術上便應採納其結論。參考《台灣特亞增新成員 「台灣白海豚」全球不破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