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不賣田
文字大小
98 1 Share1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花蓮豐濱新社村,有片突出於海岸的半島地形,這裡就是知名的新社水梯田,田區相當完整,成為花東海岸線上,少數沒有建物的農地。能夠維持自然完整,是因為在地居民有著共識,世代守護土地,不願變賣農田......
春耕時刻到來,葛瑪蘭族農民潘銀華開始下田插秧,這片廣大的水梯田,從山頭向海洋延伸,約有二十多甲,一年兩穫,田區保持原始,並未重劃設置道路,所以每到插秧時刻,必須依賴人力搬運,以及使用人力推動的插秧機來工作。部落耆老朱武雄回憶,新社水梯田歷史久遠,族人開墾梯田,早期種植旱稻,山上水源接通之後,開始改種水稻。
在田區種植的農民,都是村落鄰居,感情緊密,相互幫忙。潘銀華在下田時,鄰田一位主人剛剛過世,他依照傳統儀式,獻酒祭拜。插秧機在肥沃黑土上賣力前進,許多角落機械無法插秧,就靠人力補上。同村婦女一起來幫忙,在依偎著海岸的梯田上,形成動人畫面。
3月刺桐花開,葛瑪蘭族人會舉辦海祭儀式,祈求出海平安,漁獲豐富。祭典時刻,召集部落孩子學習傳統祭典。葛瑪蘭族人會準備動物內臟,以竹枝串起,再投海祭拜。對東部原住民來說,上山種田,下海抓魚,是生活常態,居民隨著四季運行,從事不同工作。
時光流逝,稻子不斷成長,潘銀華表示,因為海風強勁,讓昆蟲不敢接近田區,反而減少農藥的使用。面對生態種植趨勢,他和幾位族人在山上農地種植,並且配合花蓮農改場協助,種植田邊植物,引誘克制農作害蟲的瓢蟲、蜘蛛等天敵來棲息,達成昆蟲防治目的。他們不斷嘗試新技術,希望讓其他農民,也能加入。
來到部落,在農閒時刻,潘金英開始編織香蕉絲做成的帽子。她是葛瑪蘭族的母語老師,也是部落中少數會製作香蕉衣的傳統藝匠。潘金英說明,以香蕉樹幹抽絲,再依照絲線粗細,製作不同物件,過程相當繁瑣,工法也相當細膩。
稻子成熟時刻,準備收割,朱武雄到田區巡視稻田,檢查自製的驅逐筒,利用水力敲響鐵筒,可以趕走鳥類和最會破壞的山豬,守護金黃稻米。收割時刻,族人前來幫忙,部落的孩子也一起下田。許多家長因為孩子願意參與,更加堅定保護農地的決心。
又是一季收割完成,延續百年農耕傳承。潘銀華心裡卻對未來不安,他陪伴族人,建立不賣田的共識。但是面對越來越少的下一代和不願回鄉的青年,他憂慮最自然的田景,終究會消失。在新社水梯田,有著百年守護的心情,維護美麗的農耕環境,但是時代巨輪轉動,最美的梯田,面臨未知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