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4199
垃圾減量淪口號? 環團批廢棄物政策缺具體措施
文字大小
44 1 Share1
本報2016年3月29日台中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趕在4月20日前提出家戶垃圾與事業廢棄物的政策規劃白皮書,環保署28日在台中舉行全國層級政策會議。具體的減量家戶垃圾策略、焚化廠、事業廢棄物管理最受討論。
去年10月,立院要求環署提出廢棄物處理政策,經過年底的官產學民的共識凝聚會議、與今年3月的北中南東四場分區預備會議後,環署提出政策白皮書草稿,並於28日舉辦全國層級政策會議收集各界意見,預計在4月20日前要提出完整白皮書。
420要提出垃圾政策白皮書,環署28日舉辦全國層級政策會議收集各界意見。攝影:賴品瑀。
家戶垃圾要減量 白皮書缺目標、時程
白皮書分為兩篇,一為家戶垃圾篇、二為事業廢棄物篇。
在家戶垃圾方面,從70年代掩埋為主、80年代焚化為主進步,目前台灣家戶垃圾處理策略為以「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兩途追求「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的目標。
雖然環署廢管處報告提出,台灣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已從1998年的1.149公斤下降至2015年0.851公斤。民間環保團體看來,卻認為環署在白皮書提出的具體措施仍不夠明確。
「別再只是宣導了,目標跟時間表呢?」台南社大晁瑞光這麼呼籲。對於源頭減量,環保團體認為白皮書中應該明訂要減少的總量目標與時程,也該提出更多落實的計畫,包括限塑政策、減少包裝與一次性使用等,環署應該有更多積極的作為。如學校禁賣瓶裝水、全面垃圾費隨袋徵收、推動天然材質取代塑膠等。要求在白皮書增加評估針對一次性用品、塑膠袋、飲料容器及PVC塑膠等減量,逐步納入管理,減少使用或禁限用,以食品容器為優先,並清楚標示成分、碳足跡及水足跡。
垃圾減量怎麼做?環團認為政策白皮書缺乏具體措施。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中央調度縣市合作 焚化廠「區域聯防」
焚化廠部分,目前台灣共有24座焚化廠營運中,以2015年紀錄來看,進廠焚燒的662萬公噸中,一般垃圾有433萬公噸、一般事業廢棄物有229萬公噸。白皮書提出,將建議優先處理家庭垃圾,有餘裕量才讓事業廢棄物進廠。
並提出「區域聯防機制」, 由中央統一調度協調鄰近縣市的合作,也為因應焚化設備持續老舊,將環署將輔導地方政府研提焚化廠延役或轉型工程。
廚餘佔三成垃圾量 堆肥面臨通路問題
廚餘與食物浪費問題也獲關注。目前在一般垃圾中廚餘佔了28%,其中熟廚餘回收養豬較為順利;生廚餘的比例雖高,但堆肥面臨量能與通路問題,負責營運的鄉鎮市公所多採減量操作。
除了白皮書中提出將評估增設廚餘處理廠,並暢通廚餘堆肥去化管道,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更指出,若能重視與推廣有機農業,不但能減少生廚餘的產生與食物浪費,生廚餘堆肥也會更受歡迎。
事業廢棄物處理選址工業區? 工業局、科技部不願
事業廢棄物方面,不管是再利用或是掩埋,如何妥善管理都成討論重點。雖然白皮書提出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尋覓合適地點規劃設置處理設施,或鼓勵業者共同投資,以達到產業群落整合,改變目前分散林立的狀況。
但環保團體如看守台灣、彰化環保聯盟更進一步要求,事業廢棄物的處理設施應該就選址在工業區及園區內,他們認為此舉以便集中管理,且目前工業區的閒置空間仍有。但此建議除了有相關土地使用法令需調整外,工業局、科技部代表對於對於是否要概括承受非工業產生的事業廢棄物,也仍有不同看法,雙方僵持不下。
至於掩埋場選址及設置,將加強管理及監測避免產生污染,並避免設置於環境敏感區位,加嚴掩埋場設置規範。
事業廢棄物「產品」化 環團:應標示成分來源、追蹤流向
面對產業界提出料源不足、無法達成規模經濟的問題,白皮書提出將考量國內廢棄物處理量能及產業用料需求,檢討輸入廢棄物種類、數量及特性。環團則強調,在國內的事業廢棄物亂象未解決前,不應該開放進口。
而產品及廢棄物兩者如何定義、認定,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應該視產品市場價值、其應用是否違法、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及影響人體健康、農漁業生產、灌溉和地下水不能使用等。謝和霖更指出,視為產品的,就應該標示成分及來源,並追蹤再利用流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