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20340?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9ff8228bd3-EMAIL_CAMPAIGN_2019_07_26_02_54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9ff8228bd3-84956681
「抓猴」不能解決問題 專家告訴你「猴友善」做得到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聰明、可愛,嗜甜食,總是群體聚集,以女性為首。」猜猜看這些特徵是什麼動物?
沒錯,就是除了人類外,台灣唯一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獼猴與人類相似,因此我們喜歡吃的食物、香甜的水果,獼猴一旦品嘗過,便難以忘懷。然而,隨著台灣野生獼猴族群數量增加,人類農地逐漸進入山區,人猴飲食喜好相似的特性,使得人猴糾紛和衝突在近10、20年頻繁發生,而且總是很快登上媒體版面。
新聞報導中,獼猴兇狠地搶奪遊客食物、侵入民宅,或有大群猴子進入果園把成熟果實一掃而空,讓農民苦不堪言。如此「撒野」的獼猴,直接造成了民眾的損害,那麼是否該採用激烈手段「抓猴」除之,來解決人猴衝突的問題呢?
抓猴不能解決問題 找出人猴和平共處之道
台灣長期缺乏人猴衝突和危害的調查研究,林務局自2013年起委託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進行台灣獼猴危害防治研究計畫。「抓猴不能解決問題。」21日林良恭在高雄講座上分享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指出,處理猴害有確實有效的方法,呼籲民眾一起參與合作,更加了解獼猴的行為,找出人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之道。
林良恭說,「這些作法並非專業、高深的學問,且經過檢證可行,只要民眾有基本正確的態度,一般人都可以處理。」
人猴衝突增加的原因
人猴衝突的發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遊客管理和農作危害。民眾對獼猴的錯誤認知,也可能造成人猴衝突的增加。
一般民眾可能認為,獼猴數量增加,入侵民宅或農地,是因《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和保護區的劃設,且許多動保團體對獼猴危害太過容忍。此外,山區開發種植經濟作物,吸引猴子接近,而禁止狩獵也讓野生獼猴數量持續增長。因此猴害的發生,民眾往往歸咎於政府未能積極處理。
事實上,猴害發生,不是只有單一因子,是經由很多原因累積起來的。
林良恭指出,1990年後,猴害增多的原因,除了保護區劃設和禁獵法令的保護,獼猴的天敵雲豹滅絕,以及猴子的森林棲地、野外食物來源減少也有關係。再者人類餵食野生獼猴,造成猴子不怕人,喜歡吃人類的食物,且餵食讓猴子營養增加,繁殖力大增。
眾多原因加乘下,使猴害頻頻發生。因此要解決問題,首先就要從遊客管理和農作危害方面著手。
遊客管理: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
遊客管理就是對經常發生獼猴搶食人類食物的地區加以宣導,推廣「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的三不政策。
目前在高雄、台南、彰化、南投等地方政府,也祭出地方自治法,餵食獼猴將處以罰款。然而餵食獼猴的現行犯抓到處罰的數量不多,因此還是須從教育來推廣。
遊客餵食獼猴,不只造成獼猴搶人的食物,一旦不再餵食,猴子會跑到鄰近農地去尋找食物,也讓猴子不再找野外的自然食物吃。還有,人類的食物讓獼猴營養增加,提早生育年齡,且懷孕周期縮短,族群數量快速增加。
參考日本經驗 農民防猴三部曲
在農作危害方面的處理,應考量農民的生產、生活,從讓農民增加收成的方式,來協助防治猴害。因此提出農民防猴三部曲:驅趕、防護、移除。主要即透過架設電圍網,來達到防猴效果。
這套方法是參考日本的猴害防治經驗,林良恭指出,日本政府每年提撥約60億日圓預算,透過地方政府擬定保育策略,並委託NPO進入農村輔導農民來執行。
這些NPO除了協助農民架設電網,也與農民溝通,進行農園整理,不留下無法收成的水果,吸引獼猴上門。社區定期舉辦驅猴行動, 透過市集式的活動,大家一起參與,藉此邊溝通、邊聯絡感情,形成集體共識。最後一招,則是養驅猴狗,定時放狗驅趕入侵的獼猴,趕完以後,也不能把狗留置在農園裡,以避免日後狗和獼猴產生感情。
2016年起,台灣政府也開始補助農民架設電圍網。架設電網有許多需注意的地方,過去有些農民自行架設接家用電的高壓電網,不僅對人和動物都危險,且不見得能成功防猴。政府補助的電網,使用高電壓、低電流的電牧器,類似電蚊拍的方式,無致死性。
而電圍網的架設,需先進行農地周邊環境調查,根據地形地貌來架設,避免周邊有高樹、竹子等,讓獼猴有機可趁跳入農園。
經實際架設電網後發現,農民的果園收成,平均可增加超過1000多公斤,從原先受害僅剩二至三成,提高至九成左右;再者農民不需長時間駐守在農地進行驅趕,一旦獼猴觸電後受到驚嚇,就不會再出現。
正確認識獼猴 減少人猴衝突
經營臉書粉絲專頁「猴友善農業」的黃聿訢分享指出,使用獸夾、毒餌、致死性的電網,不僅無助於解決農損,更可能造成人猴兩敗俱傷。
她找到願意配合架設不致死微電網、採用友善生態耕作的農友,為其推廣農產品。透過自動相機拍攝,這些猴友善農地出現了大冠鷲、白鼻心、食蟹獴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農民只是不知道有何好的方式、該怎麼做,我們與農民溝通合作,改善他們面對猴害的處理方法。」希望消費者能更支持友善生態的農民,藉此減少人猴衝突。
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從保育的觀點,我們應與之共存。林良恭最後強調,民眾應對獼猴有正確的觀念,獼猴是靈長類,可愛但也可能傳染疾病;牠是特有種但並不稀罕,因此需要管理;我們應與之共存,而非視之為萬惡不赦;台灣獼猴是重要的,可幫助植物播種,有其生態系的功能,但並非絕對不能碰觸和處理。他說,對獼猴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有助於防治和解決人猴衝突的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