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導紙類、紙容器分開丟 超大「紙迷宮」今起快閃台北車站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即便是已經強調無紙化的今天,紙製品仍然離不開人們的生活。行政院環保署與台灣造紙工業同業公會攜手打造「紙箱戰紀」,利用回收再生紙搭建一個220坪的回收紙迷宮,今(26日)於台北車站揭幕,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趁著暑假讓大小朋友來勇闖紙迷宮同時學習「紙容器」、「紙類」與「不可回收紙」三類分法。
這座耗時三個月完成的「紙箱戰紀」叢林迷宮,將從7月26日到7月29日於台北車站棋盤廣場快閃,外圍可看到22米巨幅藝術紙雕牆面,上頭的3D立體叢林動物栩栩如生於眼前再現,活動期間也會定時的闖關活動,希望民眾了解並落實可回收紙類、不可回收紙與另外回收紙容器等資源回收項目,提高台灣再生紙品質與價值。
產值上千億 台灣人每年用掉150公斤的紙
上廁所的面紙、上學的考卷和課本、上班的資料與簽呈、吃飯用的便當盒、路上的傳單、家裡的雜誌、買了卻讀不完的小說,甚至是有些飲料用的吸管包裝都是紙。紙張看似輕薄,但根據統計,全台每年消耗超過425萬噸的紙,每人每年要使用150公斤的紙,台灣的紙產量是亞洲第七大,產值高達1700億。
「從2000年前蔡倫用竹片造出第一張紙開始,就已經實踐循環經濟的價值。」公會理事長何奕達說,台灣造紙業每年的廢紙收購量近400萬噸,其中有2/3,約270萬噸採購自國內回收紙,不足的部分才進口廢紙,回收紙利用率可達93%,有八成的再生紙用來製作紙箱包裝的紙板。
何奕達表示,每年因為回收紙大約可減少6.3萬噸二氧化碳,約等於164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量。
我國每年生產337萬噸再生紙板,這次的紙迷宮使用4公噸的再生紙板製成。「不只環保,更是裝置藝術,在台北車站交通集散地,能夠接觸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大家也可以拍照打卡上網分享。」何奕達強調,循環經濟是國際趨勢也是國內重點政策,希望大家可以落實可回收紙、不可回收紙及需另外回收的紙容器,讓回收品質升級,台灣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嶼,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
台灣廢紙收購1/3取自進口 環署宣導紙類與紙容器分開回收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表示,非常肯定紙廠願意優先收購國內廢紙,「400萬噸如果不是用回收紙,我難以想像要砍多少的樹木。」廢紙再回收除了資源利用,也保護了地球各地的森林。
不過張子敬話鋒一轉,提到前陣子許多人批評政府讓洋垃圾流竄,應要禁止洋垃圾進口,「2/3的回收紙來自國內,反過來講還有1/3需要進口。」
「如果我們全面禁止洋垃圾,這上百噸的缺口就變成要進口紙漿,那會砍掉多少地球的樹木?」他強調,現在國內回收末端已經有保價收購,穩定回收品質與價值,希望民眾也能落實紙類回收與紙容器分開回收,讓回收效率可以提高。
張子敬補充,過去紙類都一起回收,但事實上把有淋膜的紙容器與紙類分開,更能提高回收效率與品質。廢管處表示,民眾丟回收的時候可將紙容器與紙類分開給清潔隊,有助提升回收效率。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則說,循環經濟是環保署與經濟部密切合作的課題,除了廠商公會願意配合精進製成技術,民眾習慣的改善也能加速資源再利用。「書、雜誌可以照常放紙類回收,便當、杯碗等容器就要另外回收,現在的發票、簽單熱感紙要記得丟一般垃圾。」
活動現場安排有「分類配對」、「分類辨識」、「疊疊樂」三個關卡,迷宮內更設有五個紙雕藝術,分別由亞洲大學、崑山科大、聯合大學、朝陽科大的師生攜手完成,藝術外牆則由設計團隊耗時三個月打造,利用了4種不同厚度的紙材,拼貼出19隻栩栩如生的叢林動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