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16211?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44b281cbfb-EMAIL_CAMPAIGN_2018_11_16_02_18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44b281cbfb-84956681
生活就是發電廠,能源轉型大確幸
文:魏揚(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從2016年建立了第一座「社區能源教育基地」至今,推動「節電,就是隱形的發電」的理念深化於生活中,一直是我們的目標。2018年3月起,基金會與合作社的夥伴一起推動生活節電課程,提供生活中具創意,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節電方式,並輔以講座方式分享能源知識,共思行動的可能性。有課程學員問起:節能減碳已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我還能做更多嗎?
從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變
上完課後,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可以從電力的消費者,更進一步成為「能源生產者」!不過,究竟要怎麼做呢?傳統核能、燃煤與燃氣發電,都屬於集中式的發電形式,除需大量資金與技術成本投入,鮮少有地方與民眾參與的空間。相較上述傳統能源,再生能源親民的門檻,可說是實踐能源生產者的最佳工具。
控制全球暖化的關鍵角色
2018九合一大選合併公投案期間,國內出現許多質疑再生能源的聲音,在紛擾的此刻,基金會作為長期關注能源議題的環保倡議團體,有責任讓大眾重新認識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等再生能源,其優點之一在於,發電過程完全不需要燃料支出,也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在控制全球暖化上扮演關鍵角色。「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針對控制全球暖化的特別報告中提出:「若希望將全球氣溫上升的程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則必須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1/2。」這意味著各國勢必要採取積極的能源轉型,逐步淘汰高溫室氣體排放的燃煤發電,改採低碳、環境友善與永續的再生能源。
另外,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其中一個目標,便是「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永續能源」。當前的能源轉型議題,已不僅是關於不同燃料的選擇,更直指「公民參與」此一民主核心價值。
舉例來說,原本預計興建的深澳電廠,成本為1000億元!而30坪的屋頂式太陽能電廠,設置成本粗估為一百萬元,若採取「大眾共同出資」的模式,大眾可從一片太陽能板入手,也就是一片不到2萬元的價格,就可以一起當發電廠廠長,即使裝置發電量不大,卻可增加許多參與者、共享收益,這就是「公民電廠」的概念:讓大眾共同參與再生能源的投資、建置及發電,並共享其中的收益。若社區一起推動,還可以將收益回饋社區,挹注在老人共餐、弱勢照護等公共服務上。
推動公民電廠,生產性消費者
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的誕生我們關注到「公民電廠」已在國際間成為趨勢,台灣有心建造在地太陽能電廠的民眾,卻找不到合適的地點;而面積夠大、陽光充足的屋頂,又往往隸屬公家單位。2018年8月,在基金會的要求下,雙北市府同意開放公有屋頂,讓市民可以一起出資,我們期待並持續關心相關政策,希望幫助大眾往生產性消費者邁進。
翻轉核與煤的「集中式能源」,由下而上推動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本身就是一種民主的過程。過去能源體系長期被國家與大企業壟斷,一般公民無法參與能源政策制定,對各種能源的優缺點、成本與代價感到陌生,不僅造成能源的浪費與使用效率低落,更進一步阻礙了由下而上推動台灣能源轉型的進程。
「社區公民電廠」作為一種可同時兼顧能源正義與環境保護的發電形式,有助於台灣整體社會的能源政策轉型。而民主的參與,更打破能源體系被壟斷的現況,以德國為例,2012年有高達46%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是由超過1000家的合作社、個人和農夫所擁有,僅有5%來自於德國四大能源公司。
低碳、環境友善與永續的再生能源,是我們走出僵固無彈性、缺乏民主參與的「集中式能源」,並走向高度彈性與公民參與「分散式能源」的機會。此刻正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時點,透過「公民電廠」的「小革命」,我們相信台灣可以逐步走向「能源轉型的大確幸」。
你真的了解太陽能板嗎?
Q: 廢棄後,無處去?
- 法國已可做到95%回收。
- 基金會持續監督政府訂定回收制度。
Q: 好毒!有汙染?
- 後續維護僅會以清水清洗。
- 廢棄物「廢矽漿」現已有完善回收技術與機制。
Q: 大量鋪,毀生態?
- 只開放特定區域設置,重要溼地需通過環評。
- 近期因公民監督,政府已訂定完善條文規範。
※ 本文轉載自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1月,182期
※ 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基金會專欄文章《你真的了解太陽能板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