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info.org.tw/node/114935
【比西里岸故事】部落地圖的下一步 把故事還給你
文字大小
11 1 Share1
作者:李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東工作站 專案執行)
前言:2015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比西里岸部落青年一起製做部落立體地圖,部落地圖開啟的是一段尋訪傳統地名與老人家記憶的路程。儘管地圖製作已告一段落,2016年,部落地圖任務未竟,這趟記錄之旅將繼續走下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始終堅持「真正的關懷來自於真實的瞭解與深刻的體認」的信念,對身邊環境有體會與感動,才會去關心環境;有關心,也才可能觸發實際的改變或行動。在比西里岸建立環境守護基地的我們,也依循這個理念,除了記錄台東海岸線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讓環境議題讓更多在地人都能知情並能關心,希望凝聚在地守護環境的力量。
因此,比西里岸部落地圖的製作,除了記錄地方的環境知識、歷史記憶,以環資的立場而言,這也是蒐集並公開在地的環境資訊,讓更多人都能更加瞭解這片土地與從土地長出來的文化,進而讓守護部落土地的力量更加茁壯。
然而,身為漢人、又是外來角色的我們,與部落一起製作部落地圖,就是一個不斷反省的過程。
地圖承載故事
當部落立體地圖完成,部落的老人家憑藉著地圖,向我們說了許多部落故事,部落年輕人傾聽著,而我們是協助記錄的角色。我們不是調查者,只是記錄者。但很多時候,記錄者因為掌握了資料,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資料詮釋的話語權,不小心就成了知識的獨佔,而這是我們想極力避免的。
因為在部落所獲得的任何故事,都是部落的歷史與長者的智慧累積,是部落的共有財產。如何不因現實狀況的種種限制,而讓這些共有財產只能存在少少幾位記錄者的筆記本或電腦裡,就是完成地圖後一門重要的功課。
只讓這些部落故事存於立體地圖的小黃旗上是不夠的。為了能讓在地人、或是願意了解部落土地文化的人都能輕易觸及這些珍貴的部落故事,我們需要一個便於分享、瀏覽、公開查詢、甚至能把編輯、修改權限開放出去的資料庫平台。
用Google地球標示出蘭嶼的傳統地名。圖片來源:蘭嶼地景人類學
工具選擇:Google Earth/LocalWiki
能夠承載部落地圖資料的平台有很多種,比如有3D立體山川效果的 Google Earth,因為在網路上就可輕易取得,操作上難易度也尚可,因而一直被許多部落用來做為部落記錄數位化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也有些限制,Google Earth沒有辦法讓人做共同的編輯與修改,若發現資料錯誤或是想新增資料,若沒有一個確切的持續維護管理機制,任何修正更改都會相當難以實行。
因此,除了將部落記錄到的資料放上Google Earth之外,我們也決定採用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工具——LocalWiki做為搭配。
LocalWiki可以稱為是地方的維基百科,是為了地方知識的蒐集、共享與公開而存在。最早這概念發起於2004年美國加州的戴維斯,目的是為了讓地方的資訊,不管是食衣住行吃喝玩樂,甚至是地方的歷史、對地方有著特殊意義的建築物或地點,都能有個平台可以讓城鎮中的每個人分享。城鎮的居民,或是對這個城鎮有興趣的人,便可以輕易利用LocalWiki記錄、或查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地方資訊也有了可以累積的平台。
LocalWiki的編輯概念,也如同我們熟悉的維基百科,是任何人都可以編輯修改的。也因此,在部落地圖資料的數位化上,這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補充Google Earth的不足。
在台灣,現在也有人開始以LocalWiki做為地方資訊記錄的平台。圖片來源:Local Wiki 台中文學地景
不管工具為何,我們的努力是想將我們記錄到的部落知識不只宥限在少數的人手裡。畢竟,部落地圖的原意,就是希望讓部落的主體與思考能夠呈現在地圖上,進而反轉原本地圖所帶有的一種由上而下、由國家而地方的權力關係、及控制管理的思維。甚至最終,能讓這些被記在地圖上的故事,轉而成為部落自治管理所需的資料及工具。
雖然以比西里岸來說,我們還在試圖讓傳統地名與土地故事的記錄更為完備的階段,是一個先讓人「看見美好」的手段,後續要如何由「看見美好」捲動在地轉為實際的土地治理或守護行動,則需要在地本身的動能延續。我們奠基在比西里岸部落地圖所建立的資料庫,只是起了個頭,但願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可以一起來關心部落土地的過去、正在發生、以及即將發生的事。
【比西里案故事】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部落地圖」概念發展的社會脈絡與意義,林益仁 2001
-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官大偉、林益仁 2008
- LocalWik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