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隻字片羽○雪泥鴻爪○】



○○○○○○○○○○○○○○○○○○

既然有緣到此一訪,
何妨放鬆一下妳(你)的心緒,
歇一歇妳(你)的腳步,
讓我陪妳(你)喝一杯香醇的咖啡吧!

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交心空間,
躺在綠意漾然的草原上,望著晴空的藍天,
白雲和微風嬉鬧著,無拘無束的赤著腳,
可以輕輕鬆鬆的道出心中情。

天馬行空的釋放著胸懷,緊緊擁抱著彼此的情緒。
共同分享著彼此悲歡離合的酸甜苦辣。
互相激勵,互相撫慰,互相提攜,
一齊向前邁進。

也因為有妳(你)的來訪,我們認識了。
請讓我能擁有機會回拜於妳(你)空間的機會。
謝謝妳(你)!

●●●●●●●●●●●●●●●●●●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環球360° - 減少消耗是唯一的出路~~》+01




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作者:鄧肯•克拉克

2001年是世事紛擾的一年。之後的十多年裡,(9-11恐怖襲擊、阿富汗戰爭、古吉拉特大地震等)各種紀念日讓我們應接不暇。當我們回首這些陳年舊事的時候,2001年的一件事恐怕記得的人不多。 那就是英國物質流計量中有關2001年的一組資料, 英國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發佈的枯燥無味、無人問津的一組資料。
古多爾的這番話,雖然波瀾不驚,但卻極富智慧。古多爾是一位顧問兼作家,過去十多年裡已經躋身於頂尖能源和氣候問題分析家的行列。他或許還是綠黨唯一的議會候選人。不僅如此,他還曾供職於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他的專長就是對那些讓傳統環保衛士昏昏欲睡的環境統計資料進行分析。
「很顯著的一件事就是,經濟衰退後,我們對於資源的使用出現大幅度的下降,」古多爾繼續說道,「幾年的時間裡就退回到1970年開始這項紀錄以來的倒數第二低點。儘管2010年和2011年的資料還未公佈,但是,目前我們所消耗的物質極有可能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低。」
古多爾在撰寫一篇有關英國資源消耗方面的研究報告時發現了物質流計量的這一趨勢。這一意外發現令他吃驚不已:英國人的資源消耗量和垃圾生成量似乎都在不斷地減少。而讓他最為吃驚的是,消耗量似乎從新千年伊始就已經開始下降,而那個時候,經濟還依然處於快速增長的階段。
古多爾認為,2001年,英國的紙製品和硬紙板的消耗終於開始下滑。緊接著,2002年,一次能源,即各種化石燃料和其他能源資源產生的初級熱能和電力的消耗也開始減少。之後的一年,也就是2003年,(包括可再生性垃圾在內的)人均生活垃圾的數量開始下降。不久,商業和建築行業的垃圾產出也開始呈下降趨勢。
2004年,新車購置量開始減少。水資源的消耗也是同樣。其後的一年,2005年,家庭能源消耗開始減少(儘管之前一年的電力消耗由於冬季的異常寒冷而出現增長)。2006年,人們似乎對公路交通和鐵路交通失去了興趣。駕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平均里程出現下滑。而這一切都是在GDP——還有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發生的。
古多爾還指出,其他消費大類下滑持續的時間則要長些。儘管英國的農業密集度不斷增強、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令國民感到擔憂,但是,氮、磷、鉀等化肥的使用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呈下降趨勢。水泥的消耗也幾乎同期達到高點。
甚至我們的食物攝入也正在減少。雖然肥胖呈上升趨勢,但是,英國人的卡路里攝入總量卻在半個世紀裡持續減少。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與上一代人相比,如今我們的運動量較少,同時居住環境也更為溫暖。更引人注意的或許是,作為環境問題而倍受關注的肉類食品攝入似乎從2003年起也開始減少。
古多爾的研究所傳達的資訊似乎有悖常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的物質消費或許有所減少,但是,在經濟繁榮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我們的物質消耗難道不是隨著GDP在亦步亦趨地增長嗎?
古多爾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的論斷說得通嗎?一個很明顯的反方論據就是,我們將資源消耗型產業「外包」給了中國等其他發展中國家。要知道,各類研究報告已經證明,雖然英國國內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的消耗正在減少,但是,如果將中國企業為我們生產的所有筆記本電腦、玩具、服裝等考慮在內的話,我們的碳排放卻在持續穩步地升高。
然而,奇怪的是,從整個資源的使用情況來看(從玉米到金屬的所有資源),同樣的結論卻似乎並不成立。至少,如果我們采信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官方數位的話,情況就是如此。每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人員都會統計英國的物質總需求,即我們所消耗的所有商品,以及國內外生產這些商品所消耗的全部物質的總量。
這些數字龐大的令人頭暈目眩。如果將礦產、燃料、農作物、動植物產品等加起來的話,英國每年消耗的物質大約在20億公噸左右,平攤到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頭上就是30多公噸,其重量堪比四輛雙層巴士。
儘管消耗率依然龐大,並且毋庸置疑是不可持續的,但是古多爾的觀點卻是,我們對於材料的需求最終有可能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特別令他感到興奮的是,在過去的數十年裡,我們的經濟獲得了顯著的增長,而資源的使用卻未出現明顯的增加。用行話來說就是,古多爾認為,英國最終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的「脫鉤」。
如果這一觀點正確的話,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實現了很多綠色評論員認為無法實現的目標。提姆•傑克森在他200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書、《非增長式繁榮(台譯: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中認為,當經濟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的時候,實現真正的脫鉤,即資源消耗隨著GDP的增長而下降,卻依然是一個「神話」。這一觀點,以及由此而來的我們應該力爭實現零增長經濟的論點在環境領域廣泛得到認可。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再結合自己的研究,古多爾向這一假設提出了挑戰。古多爾說:「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們的物質消耗總量與1989年的數字幾乎相等。儘管這些年間經濟規模已經增加了兩倍 。資源的消耗似乎在2001年達到了頂峰。這一時間點要比經濟增長停滯的蕭條期早了很多年。」
傑克森非常認可古多爾的研究,稱其為「期待已久」,而且是 「一份政策層面非常缺乏、綠色經濟迫切需要的分析報告」。但是,他同時也提出了警告,認為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他指出,即便是我們自身對資源的消費開始減少,然而我們的經濟對這些資源的消耗卻可以一直保持增長,而這都應歸功於英國在全球商品市場的投資。傑克森還補充道:「對於那些迫切希望實現非物質化增長的人而言,這些統計資料無疑是給他們潑了一頭冷水。」
新經濟基金會(nef)的安德魯•希姆斯也對英國「物質消耗達到頂峰」的意義提出了質疑。
「如果不跟地球的承載能力掛鈎,衡量環境影響的指標就沒有意義。要讓這些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就要證明我們正朝著能夠在生態承載能力限度內生存的方向發展。這麼看的話,我們離目標還遠著呢 。」
傑克森和希姆斯說的沒錯,即便是英國的資源消耗開始減少,也救不了地球。全球範圍內資源的開採在增長,碳排放在增加,雨林面積在縮減,海洋在酸化,物種在消失。而解決這些問題遠不止是英國這樣的成熟經濟的資源消耗趨於穩定那麼簡單。
古多爾也承認,「我從未曾想過要否認世界正面臨著大規模的環境挑戰。但是,我發現的資料卻表明,經濟增長與應對挑戰之間有可能——只是有可能——並非無法兼顧。如果增長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從而實際減少我們的物質消耗的話,那麼,環保人士們所宣傳的零增長經濟就有待商榷。」
當回過頭來,從現實角度進行討論時,他補充說道,「儘管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但是,經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創新讓我們有了kindle(電子書),使我們可以不需消耗大量能源造紙就有書可讀。與實物相比,數位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通常較小。如果增長能夠推動虛擬化進程,那麼,它對環境的影響就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
變得更環保的最佳途徑就是變得更富有。這種觀念由來已久。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幾十年前提出,只有當國家達到一定的富裕程度的時候,才會開始降低他們對環境的影響。而在綠色環保領域,這種思想備受爭議。環保人士雖然承認貧窮國家需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但是,對於傳統的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與拯救地球二者之間是否能夠兼顧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卻完全表示懷疑。
然而,一種支持增長的環保觀點卻浮出水面。今年年初, 馬克•萊納斯所著的《上帝的物種》一書引起了熱議。在這本書中,他打破禁忌,呼籲環保人士應接納轉基因(GM)食品、核能和以增長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萊納斯寫道,轉基因食品能夠讓世界上更多的原野免受人類侵擾;核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煤炭的依賴;經濟增長能夠讓我們戰勝全球貧困,能夠為技術革命提供所需的資金,從而使能源和商品的生產更加綠色環保。
希姆斯則認為,將經濟增長作為應對地球所面臨的災難的解決方案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是否是有益的,這些影響是否在環境限度之內?如果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安樂祥和的低碳世界的話,除了拼命地擴大經濟之外,還有更好的方式。需要記住的是,英國五十年來的GDP增長和資源消耗的增加並沒有使我們的生活滿意度增加。」
且不論古多爾的觀點從生態和經濟的角度引發了多少爭論,他的英國的資源消耗或許已經達到峰值的觀點也牽扯出很多有趣的問題,其中大部分都是最基本的問題:例如,這種說法是真的嗎?當全球經濟最終回暖時,怎麼才能確定資源消耗不會創新高?如果我們真的已經達到了峰值,我們是怎樣辦到的?是否只是因為轉為發展服務性經濟的原因?是應該歸功於網路,還是應該歸功於數十年來的綠色運動?是不是因為我們這個擁擠的島國已經容納不下新的建築、機動車和大件物品了?像eBay(線上拍賣和購物網站)和免費回收網(使可再利用的廢舊物品免遭填埋厄運的網站)這樣能夠延長商品流轉壽命的網站是否也是原因之一?還是因為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裡?
如果我們能夠搞清楚英國的資源消耗是如何趨於平緩的話,或許其他國家就可以效法 。畢竟,對於一個人口快要達到90億的世界而言,在「物質消耗」這個問題上,還有什麼比「少即是多」這句話更有價值呢?


相關文章
地處沙漠,探視未來 2011年5月27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12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