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作者:俞明宏(資深潛水教練)
※ 編按:台灣四面環海,除了本島,尚有綠島、蘭嶼、澎湖等離島,皆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資源, 然而雖身為海島子民,大多數人卻對海不甚瞭解,甚至懼怕、將其視為無窮無盡的寶庫。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興起,越來越多學者、專家疾呼必須正式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除了改變飲食習慣(如不吃吻仔魚、鮪魚、魚翅等),也要透過法令劃設保護區,確保海下生態不受人為過度干擾。本週生物簡介即推出海洋特輯,將介紹平日難以目擊的海洋生物,透過專業人員的觀察,讓更多人瞭解還有這麼多美好的小生命值得我們用心守護。
1970年時在澳洲東方的新喀里多尼亞島發現了棲息在棘柳珊瑚(Muricella plectana)上的巴氏海馬(Hippocampus Bargibanti),也開始掀起了全世界尋找豆丁海馬的序幕,這當中尤以1990年到2011為最熱門時段,到目前搜尋這海中精靈的水下活動仍未曾間斷過。
芳蹤初現:克里蒙氏海馬
2007年6月15日對綠島的海洋產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影星吳倩蓮女士在綠島北邊中寮港外,水深10公尺處發現了Hippocampus Colemani克里蒙氏海馬,由於她的發現,頓時讓綠島更加發光發熱了起來。這位驚天動地的海洋大明星身長僅達0.7~1.9公分左右,在略顯蒼白的魚體上面有著明顯的紅色疣結,喜歡居住在垂直面的峭壁型珊瑚礁,主要棲地環境是以會鈣化的仙掌藻為主,不管是擬態或是覓食幾乎都不會離開這種藻類,因為這種沒有多少養分的鈣化藻,所以掠食性的魚類如隆頭魚科,很少會在仙掌藻附近停下來,也因此讓他們能存活在處處是危機的海洋環境中。
想像若是將豆丁海馬S型的身體拉直,是不是會更像一條魚呢?實際上牠正是不折不扣的魚類,吻部像一中空吸管,單一鰓孔位於頭部的正後方呈凹陷狀,兩眼為獨立控制,並能一隻眼睛向前看一隻眼睛向後看,胸鰭位於鰓蓋的正後方,主要是用來控制方向,位於臀部位置有發達的尾鰭,尾鰭主要是用來前進,靈活的尾部長度與體高略同,主要以尾部捲曲的方式來勾住仙掌藻;由於豆丁海馬很怕亮光,所以一遇到潛水人員時,牠都是努力的揮舞臀鰭快速逃離光亮處,或是直接躲入仙掌藻後方或是內部,極不願意將臉朝向人類或攝影機器,以拍攝難度來說牠是極難拍攝的生物。
賽氏海馬,愛喝咖啡?
由於潛水人員大範圍的搜尋這類奇特生物,在相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由當時也是身任綠島導潛的姜小敏女士,帶著客人於綠島潛點公館鼻找到更奇特的賽氏海馬,此種豆丁海馬身形更加細小,體長約0.4~1.7公分之間,目前觀察到此種海馬喜歡待在與克里蒙氏海馬相同的珊瑚礁地形,但棲地環境卻截然不同,因為牠只待在兩種海藻上面,一是海木耳、一是延長蕨藻,身體呈現咖啡色,體表佈滿著白色細點疣結,頭部與頸部有酒紅色的塊斑,尾部有串列且均勻的細白斑點;棲地水深約9公尺,深度雖淺但其高明的擬態方式,被列為最難尋獲的豆丁海馬。
彭氏海馬:我走龐克風
彭氏海馬與克里蒙氏海馬兩者在體型上與外觀幾乎難以分辨,筆者在2008年曾紀錄到一長相怪異又類似克里蒙氏的豆丁海馬,在當時的認定是基因突變造成的,並未持續注意,直到2010年9月台灣水攝的Jolly女士拍攝賽氏的同時也拍攝到彭氏,這才重新引起筆者的注意,從往年累積的數百張照片與國外的彭氏做出比對,發現了克里蒙氏與彭氏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即便與國外的做比較,也是有色澤明顯不同的地方。
彭氏的體色屬於土黃色,體表密佈著大小不一的團塊狀黃斑,頭部到頸部的觸手附肢相當發達,頸下與腰部的紅色圈紋塊班,水平延伸到胸前時,會有另一細長狀的塊班相對應,這在克里蒙氏海馬身上是沒有的諸多特徵。
可愛到爆表的巴氏海馬
2010年6月筆者帶領著海生館生物調查團隊,前往綠島北面的大峽谷潛點,幸運的發現在33公尺處有一株棘柳珊瑚上住著八隻豆丁海馬,不管是國內或國外,也從未紀錄到這麼多的巴氏海馬同住在一個宿主裡面,當下的感動不言而喻,這也代表著綠島擁有極為豐富的海洋生態,才能有此驚人的生物樣貌。
以外型來看,巴氏海馬是四種豆丁海馬裡面體型最大的一種,平均體高都在1.4~2.5公分之間,但牠也是長相最為奇特的一種,體色是白紅色交錯的細紋佈滿全身,而在疣結顏色的比例卻以紅色的居多,所以水攝者通常會以為牠是白色的身體紅色的疣結,其實不然,由於在深海紅色的波長較長,很容易被海水吸收,且水下10公尺的亮度也僅達陸地上的六分之一而已,更遑論巴氏海馬是住在更深的33公尺。
海洋天堂,用心守護
黑潮主流在台灣只通過兩個地方,一個是蘭嶼一個是綠島。黑潮帶來了溫暖的海水,而綠島的海底地形是以緩坡的方式隆起於陸地,造成強勁海流,加上擁有充足陽光,種種天賦條件,讓綠島成為十分適合珊瑚礁生長的寶地。為了守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資源,自2008年起台東縣政府在綠島劃設了6處漁業資源保育區,實施全年禁漁或季節性開放採捕的做法,讓這些海下嬌客安心休養生息,繁衍更多後代,也期盼能發現更多物種,讓這湛藍海洋更加美好。
※ 註:所有的豆丁海馬皆為海龍科海馬屬,俗稱豆丁海馬或侏儒\海馬
Hippocampus Bargibanti 巴氏海馬 (豆丁)
Hippocampus Colemani 克里蒙氏海馬 (紙片豆丁、小倩豆丁)
Hippocampus Pontohi 彭氏海馬 (龐克豆丁)
Hippocampus Sevensi 賽氏海馬 (咖啡豆丁)
Hippocampus Bargibanti 巴氏海馬 (豆丁)
Hippocampus Colemani 克里蒙氏海馬 (紙片豆丁、小倩豆丁)
Hippocampus Pontohi 彭氏海馬 (龐克豆丁)
Hippocampus Sevensi 賽氏海馬 (咖啡豆丁)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