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作者:郭人維(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協同作者)
※ 編按:小蜥魚,喜歡出沒於珊瑚礁附近,長相不討喜,分佈遍及太平洋及印度洋,所以也不稀有,唯一的特點大概就是牠「不怕人」。但為什麼在作者的眼中,牠會成為水下必拍的對象呢?難不成牠有什麼深藏不露的絕招?欲知謎底,請見本日專欄。
初學潛水時,從頭到腳全身上下的裝備全都是借來的,每次下水總是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慢慢走入海中,再從二級頭吸到第一口氣開始慢慢平靜下來,感覺自己在碧藍中翱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先天的重度散光和自作孽得到的近視,讓我處在這個色彩繽紛的環境裡,眼中卻是一片朦朧。幸好,總是有些生物不太會動,總是有些魚兒不太怕人,俗稱「小蜥魚」的細蛇鯔Saurida gracilis (Quoy & Gaimard, 1824) 就是一例。
人有什麼好怕? 填飽肚子比較重要
小蜥魚,英文俗名Gracile lizardfish,有著可愛的名字,和一點也不可愛的外表及行為。屬於合齒魚科(Synodontidae或稱狗母魚科),也是狗母魚中較常出現在珊瑚礁區的一種。牠總是停佇在地上,或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只露出眼睛,動也不動,等到毫無防備的獵物游近時,再猛然地一躍而起咬住獵物。
正因為這樣的習性,一般人潛水靠近時,除非有太大的揮舞動作,否則牠並不會驚慌地迅速逃走。像我這種未配戴正確度數面鏡的人也才得以慢慢地貼近,看清牠的樣貌,和牠大眼瞪小眼,直到快要觸碰到時,牠才會放棄原本的伏擊姿態,游到兩三公尺外重新開始埋伏。
獵物來臨,殺手現身
原本這些生態習性的描述都只在書上看過,心裡總覺得牠頂多只能吃些游泳能力不太好的小魚小蝦──即使牠長得一臉兇相,滿口尖牙又細又密。
直到有天在蘭嶼,就在結束水下調查要上岸前,我被一群討喜的刺尾鯛小魚吸引,迎風面的玉女岩岸邊浪花翻騰,小魚們仍是一派悠閒地覓食,而我只能勉強抱住石頭,試圖穩住飄來盪去的身體拍照,不料快門沒按幾下,一個黑影衝出,鏡頭下的小朋友已然成為小蜥魚的佳餚。無論小刺尾鯛如何拍打掙扎,也不管我這個帶著相機的龐然大物近距離的在頭頂上飛來飛去,牠依然穩穩地咬住到口的食物,不動如山。
自此之後,每當我在海中看見停在砂地或礁石上的小蜥魚或其他狗母魚,總會循著牠們嘴巴的方向望去,猜測下一個受害者是誰。然而牠們偽裝得很好,體表的斑紋和捕食的習性讓人不容易察覺牠們的存在,至於那些潛伏在沙中的獵人就更難找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不經意」瞥見,或者根本是「不小心」驚動到才發現,即便牠們沒有被我逼離原本佇守的位置,目標可能也早已被我嚇跑。於是乎,我再也沒有目睹過獵食秀了。或許不要刻意追求,才能看見魚生百態。
雖然小蜥魚對潛水人和釣客來說並不陌生,不是什麼稀有的魚種,分布又遍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全台海域都可以見到,但因為最初近距接觸的深刻體驗,即使牠一點也不特別,外表也不討喜,我對小蜥魚還是存著一份執念,只要瞧見了必定會上前拍張照,前後左右仔仔細細地看過才肯離開。也許當我專注地觀察牠的一舉一動時,人家也在觀察我,心裡充滿疑惑:「這個吐泡泡的傢伙把食物都嚇走了,還死賴在這裡做什麼?」
【延伸閱讀】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