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作者:李珊
由於黑熊在食物充足時能就近取食,青剛櫟欠收時則很可能跑出國家公園外覓食,因此若能找出青剛櫟變動的週期(如日本櫟樹每6~7年會出現一次結果高峰),一旦遇到荒年,便可建議玉管處加派周邊巡邏人力,減少黑熊「出界」後誤中陷阱的機率。
「大費周章進來一趟,我們會同時收集很多資料。」黃美秀說,除了長期收集、統計各年度青剛櫟結果的數量,他們還同時收取3種資料:黑熊毛髮、糞便,及青剛櫟樹上的爪痕數量。這4種基礎資料在青剛櫟結果季(每年10月到隔年1月)時每個月收集一次,研究團隊並依據不同海拔和地形,設了8條例行調查的穿越線(每條200~1,000公尺不等),逐一收集備存。
上天下地找線索
記者隨研究團隊抵達大分的第2天一早七點多,一行人已各就各位,來到第一條500公尺的穿越線。只見櫟林間每50 公尺有2個以網子架在樹幹間的「種子陷阱」(1個網子調查1棵樣樹),由義工數算網中的果實後放入夾鍊袋,再蹲下身計算每棵樣樹地上一公尺範圍內的落果數量,以了解多少落果是被動物吃掉的;另一組由黃美秀及研究生負責,他們沿線找折枝、熊爪痕和大便(黑熊的習性是爬到樹上,並折取附近的樹枝撿果實吃),這樣重複作完20個網子和各種痕跡的調查,不知不覺已經接近中午了。
一天下來做了2條穿越線的統計,晚上將帶回來的6個熊糞便樣本分別泡入酒精(做DNA分析)、福馬林(做寄生蟲分析)及放入夾鍊袋(做食性分析),並且編號,一筆筆詳細登錄在紀錄表上,包括糞便的新舊程度、發現地點、環境、食物類別等。熊爪痕跡、熊毛也必須一一編號、登錄。登錄完畢後再開會檢討、討論明天的行程,談完已近深夜。
黃美秀表示,部分收集的資料目前還未進行分析,必須等待後續經費或相關的研究計畫才派得上用場。
黃美秀立即帶隊前往架設「熊毛陷阱」(通常以氣味劑為餌,誘熊前來留下毛髮)和自動照相機,黃美秀和學生俐落地在鹿屍方圓5公尺的4棵樹間圍起兩圈細細的鐵絲刺網,距地面高度分別為50公分、20公分。「這樣做除了採取熊毛,也為了看一頭水鹿死後,會有多少黑熊或其他動物來分食,並拍攝熊出入陷阱鐵絲網的方式,以了解更多黑熊的習性。」
複雜繽紛的生態系
在在牽動黑熊族群的增減。正如青剛櫟結果的週期變動會影響黑熊及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增減,他們很好奇,近10 年來水鹿數量增加,和黑熊有什麼關係?水鹿喜吃山櫻花的樹皮導致樹木死亡,是否因此和黑熊產生食物競爭?又為何今年水鹿屍體增加許多?是罹病或有其他原因?這對黑熊又有何影響?錯綜複雜的生態現象和疑問,需要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來解答。
「可惜的是,即便大分是野生動植物研究的天堂,但要吸引其他團隊進來研究卻很困難。」黃美秀說,走一趟大分,光路程來回就需要一星期,極端的體力考驗和孤寂艱苦的環境之外,還有「時間」的投資──有多少學者願意做這種「投資報酬率」極低的研究?
她認清現實後改變策略,「沒人願意進來沒關係,我把資料帶出去,發掘好的題目,大家一起來做。」比如黑熊的疾病和生理研究,若收集足夠的排遺,與他人共同研究寄生蟲或荷爾蒙等課題的機率就大得多。
光鮮亮麗背後
自從黃美秀捕獲黑熊開始繫放研究後,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報導台灣黑熊和這位「熊媽媽」在山林中冒險犯難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在電視報章出現,國家公園和林務單位也陸續委託黃美秀的團隊進行相關研究。但看似知名度大增的黑熊研究背後,多年來卻仍處在資源捉襟見肘、人力不穩定的困窘狀態。
以政府部門經費編列來說,通常以聘請一位助理、一年一百萬元為限,「公部門似乎不認為野外研究需要一整個團隊才能勝任。」黃美秀表示,因此她必須整合自己指導的研究生、其他科系共同指導的學生,再招募義工才能組成團隊,前仆後繼地長期在大分收集資料;甚至國家公園原訂4年的研究預算中,有2年被立委腰斬(從150萬元減為70萬元),但基於調查青剛櫟的結果週期及學生的論文研究,中斷一年即前功盡棄,最後硬著頭皮接下,之後再想辦法找贊助。
經費拮据之外,「還要想辦法留住學生。」黃美秀說,研究黑熊比其他小型動物要多花一、二年時間,已經「先天不利」,加上大分環境的艱困,比如和她一起合作的研究生林冠甫,就在這兩年間出入大分23次,一到秋冬季每個月有一半時間以叢林為家,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毅力,很難持續下去。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光華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