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妖雜唸:此篇文章是,轉載於『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aiwan Enviro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TEIA) – INFO.org)』的郵件中,是有關於全球自然生態與環保等等議題的相關資訊分享~~。好東西一定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也要不吝惜的分享出去喔!喜願妳身體健康,平安快樂,如意順心!~~~
※※※※※※※※※※※※※※※※
作者:李珊
坐落玉山國家公園東側、拉庫拉庫溪流域中游的大分山區,雖不如主峰高聳峻偉、遠近馳名,卻是日據時赫赫有名的布農族武裝抗日的「大分事件」所在地。在這雲霧繚繞的中央山脈深處,因為青剛櫟林遍佈,每年冬天結果季節吸引酷愛櫟實的台灣黑熊從四面八方群聚而來享用大餐。由於黑熊平時行蹤隱密、族群稀少難得一見,這裡遂成為台灣黑熊研究的天堂。
要進入大分山區,日據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是唯一的道路,從登山口起算共40公里。今年農曆大年初四,光華採訪小組隨黃美秀的研究團隊從花蓮卓麓鄉南安登山口出發,研究團隊7人將10 天的糧食、研究器材平均分攤,每人背負2、30公斤重裝,展開前3天的入山行程。
沿著拉庫拉庫溪蜿蜒而上的日據古道,前段13公里開放給一般遊客,春節假期中登山客絡繹於途,碰面互道新年好,沿途飛瀑流泉,蕨類遍佈,宛如侏儸紀公園;過瓦拉米山屋後就是生態保護區,人煙稀少,咬人貓和螞蝗三不五時讓人繃緊神經,葉片落盡的山胡桃枯枝佇立雲霧中,為漫長山路增添幾許詩意。愈往內深入,野生動物的排遺愈多,路邊常可見像一顆顆黑色珍珠般的山羊便便,上百顆規矩地堆成一團,橢圓狀的山羌、水鹿排遺則像咖啡豆似地沿路散放。
3天行程多半是在細雨、大雨交錯中的緩步行走,山中霧氣環繞,即便只是細雨霏霏,雨衣罩頂仍然是全身溼透,行進間雖不覺冷,一旦卸下重裝停下休息或午餐,幾分鐘便打起寒顫,只能稍稍喘口氣,便再匆匆上路。
濕冷襲人、疲累沁身
黃美秀說起有回他們一行人從大分下山衝到此處時又冷又溼,天也黑了,有位隊員體力不繼,因此取消原定前行至瓦拉米山屋過夜的計畫,改為在此過夜,然而之前「藏」在此處的米竟不翼而飛(推測被工程施工人員享用了),一行七、八個人就靠著一鍋香菇湯熬過了飢腸轆轆的一晚,夜裡則在四面飄雨的帆布下,幾乎是「泡」在水裡睡的。
第3天經過「多美麗駐在所」遺址,瞥見宏偉的石版砌牆,老樹環繞,古意盎然,可惜因濕冷疲累襲人,實在無力駐足欣賞。途經一座吊橋時,黃美秀指著鐵橋下的木橋殘骸說,以前他們就是走那個木橋過來的,那時橋面長滿青苔、腐朽不堪,上面危危顫顫掛著幾根鐵絲,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膽;有些危橋更連橋板都沒有,研究團隊得像表演空中特技一樣地走在生鏽的鋼索上,下方則是深淵飛泉!
和當年比起來,經過玉管處多年整修補強,現在到大分的路況,在黃美秀眼中已彷彿如履平地。難怪,在她口中「比較辛苦」的第3天,對記者和義工們果然是一大考驗。這段路由於日據越嶺道因山壁崩塌損壞,需要直接翻過一個山頭,緊接著下切1,000公尺陡坡,山路崎嶇泥濘,三、四小時跋涉下來溼冷、疲累交織,每跨出一步都是掙扎,下到溪谷恍如隔世。接著再溯一段溪、攀爬繩索後終於看到對岸的大分山屋,重回日據古道的平緩路段,又一小時過庫庫斯溪、繞過一山後,才終於抵達大分。
大分「有熊國」
從去年10月算起,每月一回,已是第5次了;再往前溯,從 2006年玉管處委託的黑熊研究計畫開始,如此開拔到大分已進入第5 年。
黃美秀和大分結下不解之緣,源自於她的博士論文。
1996年黃美秀赴美攻讀博士時,原本打算延續碩士研究的主題──食蟹獴,卻因仰慕另一位熊類專家大衛.賈塞利斯的治學風範,而毅然投身門下,並一頭闖進難度極高的黑熊研究領域。
當時台灣學界對黑熊所知甚少,僅有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做過黑熊的全島分佈區域初步調查,但黑熊的生態習性、族群數量等基礎資料都付之闕如。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光華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