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297?fbclid=IwAR2Goo72Aa82m_x2RDGYHyclsv0uG4Tl9hL1WCWjlmZiK4gYW_R7dIlEttE
【金馬獎你沒注意到的事】兩岸電影開放程度不對等 問題在哪裡?
發佈於 11 月 19, 2018
這一兩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當中,台灣對中國電影配額問題,始終成為穿插頒獎典禮的話題之一,去年陳可辛與吳君如調侃《七月與安生》在台灣無法上映因此在知名度不高,今年則是主持人陶晶瑩對文化部長鄭麗君喊話,希望中國電影配額能夠開放。
然而,中國電影配額開放問題應該是雙方面的協議與談判,總結目前兩岸電影相關規定與實際狀態,單方面希望台灣開放配額對台灣並不公平。
中國電影配額現狀
電影有多樣角色,是藝術、是流行文化,也是談判桌上的談判籌碼。中國電影配額問題,就是個雙方談判的問題,既是談判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也是雙方面的問題。
台灣與中國電影市場並不對等,中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台灣則在力圖復興的狀況。在不對等情形下,現階段台灣對中國電影的開放程度應屬合理範圍。目前,文化部對中國電影的配額是每年十部,申請數超過十部以抽籤決定,但如果獲得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坎城與威尼斯外加金馬獎特定獎項者可以直接取得配額,所謂的配額是指在院線上映,也就是觀眾可以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取得配額的電影,也不必然就與台灣觀眾絕緣。舉例來說,去年中國最賣座的愛國主義電影《戰狼2》就沒有取得配額,但這部電影可以在台灣發行DVD,事實上,《戰狼2》在博客來之類的網路書店就可買到,在台灣的DVD出租店裡也可租到。此外,還有一種狀況,四年前賈樟柯的《天注定》未抽到配額,賈樟柯的藝術成就與社會批判無須多言,是中國電影的指標導演之一,當時有幾個台灣的大學藝文中心等單位透過電影放映以及映後與導演座談的方式促成台灣觀眾觀影。
中國電影集團的壟斷
現今中國每年引進海外電影約六、七十部,其中,好萊塢佔三十四部,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都是以票房分帳的方式進入,也就是製片方分享票房利潤。決定引進那些海外電影是中國電影集團所屬的進出口公司的權力也是利潤所在,中國電影集團是中國集所有電影資源於一身的國家隊。
進出口公司無暇處理剩下的配額,則是由政商關係良好的民間公司遊走各國看片買下版權後,向進出口公司以「協助推廣」名義申請配額,這種模式稱之為「批片」。這類公司的經營是低成本買下版權,中國市場的票房已與製片方無關,由於過去曾有低成本高票房的紀錄,這類公司躍躍欲試,不過,這類公司往往要有良好的政商關係才能保證取得進出口公司的配額。台灣電影進入中國,也多是循批片的方式進入。
兩岸電影開放程度不對等
在此背景下,中國引進台灣電影的狀況如何?從兩岸電影相關的協議來看,2010年的ECFA當中,雙方對電影各有承諾。中國方面的承諾是:臺灣電影經過電影主管部門審查後,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對於這個大原則,三年之後,2013年的《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有更具體的規定:臺灣電影的引進,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出口分公司統一進口。台灣則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草案當中擬增加中國電影配額,但服貿已因人民強烈反彈無疾而終。
不過,重點是台灣至少每年仍制度性地維持十部電影的配額,沒抽到配額的電影也能發行DVD,此外,第四台、MOD等平台也能看到中國電影。而中國所說的「不受配額限制」聽來很多,但實際引進數量極少,在中國的電視台電影頻道裡也幾乎不見台灣電影。可以說,雙方電影市場規模不對等,就連開放程度也是極為不對等。
下次,聽到同樣的問題,不要一手指向台灣,也應問問中國有無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