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info.org.tw/node/223552?utm_source=%E7%92%B0%E5%A2%83%E8%B3%87%E8%A8%8A%E9%9B%BB%E5%AD%90%E5%A0%B1&utm_campaign=95b6c0af86-EMAIL_CAMPAIGN_2019_07_26_02_54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f99f939cdc-95b6c0af86-84956681
夢想自然谷 一手復育一手教育 台灣首例環境信託八年了
公視記者 陳佳利 葉鎮中 張光宗
從廢耕果園到森林,從私有土地到台灣環境信託首例,位在新竹縣芎林鄉的自然谷,地主主動捐地復育森林,過程經歷哪些挑戰?成立信託距今八年多了,自然谷有哪些變化?
沿著昔日的農路漫步,尋找自然谷的住戶,這裡每個月舉辦免費導覽活動,帶民眾領會低海拔森林的奧妙。
2007年,因為守護環境的共同夢想,六位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集資買下土地,當時是廢耕20多年的柑橘園,2008年其中三位因為金融海嘯撤資離開,2011年,三位地主決定將土地進行環境信託,簽訂三年契約,委託荒野保護協會管理, 2014年契約到期後,地主決定改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管理。
所謂的信託,是受信託法保護的財產管理制度,委託人將財產權委託後,受託人必須遵守契約內容進行管理,如果受益人是不特定對象,就屬於公益信託。環境信託就是公益信託的一種。
自然谷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廢耕果園能慢慢回復成森林,接受委託後,當然不能放著不管,從棲地管理到環境教育,要做的事情,還不少。從買地到現在,13年了,住在自然谷裡的地主吳杰峰,觀察著這些年的變化,原本長滿芒草的山坡,漸漸變回了森林。
為了擴大保護範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五年前開始,在一山之隔的柑橘園,嘗試友善耕種。這裡的主人因為年邁,免費將果園出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人員以專職農民的身分,在果園裡實踐無農藥化肥的栽植型態,對作物與野生動物進行詳細記錄。面對害蟲,其中一種方式是噴灑加了光合菌的水,干擾螞蟻與蚜蟲,雖然牠們還會再回來,但是果樹最重要的開花時期,可以獲得喘息。光合菌會被果樹吸收,對人體無害,這樣的方式,蚜蟲與螞蟻也才不會被消滅殆盡,能吸引天敵回來。
從管理自然谷,到保護周圍的環境,並與當地居民的互動,而這些努力,需要長期穩定的經費與人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每年投注在自然谷的經費超過300萬,公益信託委託給信託業者,依法不用繳稅,不過自然谷因為委託給NGO團體不是信託業者,而必須要繳20%的稅。
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吳蓮英說明,台灣當年是參考日本的信託稅制,特殊的信託有租稅優惠,日本的要件是必須委託信託業者,信託業者受到金管會高度監理,可以保護委託人跟受益人。
然而信託業者大多是金融業者,擅長管理資金,當公益信託的形式越來越多元,但如果受託的不是金錢,而是古蹟或土地環境,信託業者是否有能力進行管理?
地主吳杰峰提出,由於信託業者不可能做生態管理,日本的解法就是兩個單位一起信託,專業團體做生態管理,信託業者做財務管理。
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吳蓮英認為,樂見這樣的合作模式,如果需要有更明確的解釋,可以由賦稅署來發布。
自然谷身為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案例,也是目前唯一的案例,跌跌撞撞向前衝,盼望能開創新局。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夢想自然谷】
03/16(一) 22:00首播
03/21(六) 11:00重播
03/2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