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我的「台灣人意識」: 我的身邊有很多綠營的朋友,從淺綠到深綠,從溫和的台獨到激進的台獨。我的身邊也有左翼的朋友,有獨派,有統派。只要是運動圈內的朋友,我從來都不在乎他們到底是藍綠或者紅黑,也不在乎他們到底是統或是獨。在台灣,我只在乎是非黑白,從不在乎統獨藍綠。因此,別人看我的時候往往...
個人成長的差異,不能忽視人們對鄉土的認知!
幸佳慧:
彭老師這篇自述他的台灣意識由來,其中歷程經驗,或許因年紀世代不同,有些東西或觀點仍與我有差異,但我想其中有不少是留學遊子能感同身受的,尤其他說他的「台灣人意識是在劍橋生根、發芽、滋長的」讓我想起不少在英國留學經驗與我幾個中國好友。只不過,讀著讀著,讀到了第五、六段,我不認同的就多了。
尤其「 兩岸同文同種」這六字,讓人驚警,彭老師還是犯了以個人經驗取代他人發言的毛病,這句話對平埔、原住民來說更是傷害,如果他說: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或許仍存有『兩岸同文同種』的脈絡印象,但它[以下是原文]經歷了超過一甲子的分離,我們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已經有夠清楚的差異,而經濟上卻無法擺脫相互競爭且相互取代的關係,政治上更無法消弭一種不確定的潛在對立……」
這樣,我們會因他寬闊立場看見他人,而更能欣賞他的論述語意。
對我來說,語言的統一只能稱得上政治手段,它不該是凌駕人對鄉土與政治價值認同或選擇的參考判斷,或將語文成就與認同歸屬混淆。
彭老師提到奚尼(Séamus Heaney),而我知道的Heaney,北愛出生的他到北愛的女皇大學主修英文文學,後來也到美國哈佛執教十幾二十年,但他仍以行動證明他是愛爾蘭人,三十幾歲舉家從英屬的北愛遷移到獨立的南愛爾蘭。而後來,英國大出版社出版英國文學家總集,把奚尼納入時,奚尼出聲反對並要求出版社撤下他的名字篇章。儘管他的一生,文學成就在英語或美語的國度裡不斷發光,但直到他生命終了前一刻,他始終認為他自己是愛爾蘭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